[发明专利]车用LNG气瓶的压力试验密封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7076.8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9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邵宝刚;杨忠;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陆明耀;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 lng 压力 试验 密封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NG的气瓶的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用LNG气瓶的压力试验密封工装。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经济与技术的迅猛发展,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其发展的趋势非常迅速。作为承载LNG的气瓶业发展也呈现出迅速上升趋势,气瓶的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压力试验作为LNG气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用来检验气瓶自身的承载压力,对产品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压力试验密封技术采用简单的橡胶垫加碳钢固定圈,包住分配头四周的孔,长时间使用橡胶垫易老化,密封性能不好,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封性能良好并且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车用LNG气瓶的压力试验密封工装。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用LNG气瓶的压力试验密封工装,包括设置在LNG气瓶端部的支撑管,安装在所述支撑管头部的气瓶分配头,所述的气瓶分配头上设有上密封盖,所述上密封盖的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紧贴气瓶分配头的侧壁并且所述环形挡板的端头不超过气瓶分配头的底面,在环形挡板以及气瓶分配头外侧紧贴设有下密封盖,所述下密封盖底部设有用于卡接所述下密封盖的连接板;所述的气瓶分配头上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气瓶通过气管连通,所述气瓶分配头与上密封盖底面之间形成气腔,所述上密封盖顶部中心位置设有一限位管,限位管与气腔连通。
优选的,为了保证工装的密封性,所述的环形挡板侧壁与下密封盖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所述的环形挡板头部与下密封盖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的上密封盖和下密封盖通过六角螺栓、弹簧垫圈以及平垫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上述结构之后,整个工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于不同尺寸的气瓶,只需改变上密封盖和下密封盖的大小以及O型密封圈的尺寸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六角螺栓; 2、弹簧垫圈; 3、平垫; 4、上密封盖; 5、气瓶分配头; 6、下密封盖; 7、连接板; 8、9、O型密封圈; 10、限位管; 11、支撑管; 12、气管; 13、环形挡板; 14、气孔; 15、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车用LNG气瓶的压力试验密封工装,包括设置在LNG气瓶端部的支撑管11,以及安装在所述支撑管11头部的气瓶分配头5。所述的气瓶分配头5上设有上密封盖4,所述上密封盖4的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环形挡板13,所述环形挡板13的内壁紧贴气瓶分配头5并且其端头不超过气瓶分配头5的底面。所述环形挡板13以及气瓶分配头5外侧设有下密封盖6,所述下密封盖6底部设有用于卡接所述下密封盖6的连接板7。
所述气瓶分配头5上设有气孔14,所述气孔14与气瓶通过气管12连通,所述气瓶分配头5与上密封盖4底面之间形成气腔15,在上密封盖4顶部中心位置设有一限位管10,限位管10与气腔15连通。
所述的环形挡板13侧壁与下密封盖6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8;所述的环形挡板13头部与下密封盖6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9,两个O型密封圈在工装密封性能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O型密封圈的材料选择上非常重要,普通的橡胶材料不能满足其耐压性能和密封性能,在此选择26型的氟橡胶,它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耐老化性,机械性能非常好,一般的配合强压力在10-20Mpa之间,完全满足3.18Mpa的试验压力,长时间的受压作用下不会产生龟裂现象,最重要是的是26型的氟橡胶的透气性小,它对气体的溶解度比较大,但是扩散速度比较小,所以总体表现其透气性小,满足工装密封性能。
所述上密封盖4和下密封盖6通过六角螺栓1、弹簧垫圈2以及平垫3固定,六角螺栓1在拧紧过程中两个O型密封圈受力膨胀,从而紧贴上密封盖4,下密封盖6以及气瓶分配头5的外壁,每个六角螺栓1要受力均匀,来保证O型密封圈的变形量相同,从而保证工装的密封性,此时需要扭力扳手来拧紧螺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70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析信令流量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基于射频技术的无线预警广播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