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瞬变电磁低互感可折叠式线圈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427499.X 申请日: 2013-09-18
公开(公告)号: CN103472491A 公开(公告)日: 2013-12-25
发明(设计)人: 唐润秋;周官群;陈光明;戚俊;李纯阳;黄兰英;李张鹏;李准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主分类号: G01V3/28 分类号: G01V3/28
代理公司: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代理人: 奚华保;袁由茂
地址: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电磁 互感 折叠式 线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瞬变电磁发射和接收线圈,尤其涉及一种巷道瞬变电磁低互感可折叠式发射、接收线圈。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瞬变电磁法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利用不接地线圈向地下发送一次电磁场,在一次电磁场间歇期间,使用不接地线圈观测二次涡流场的方法,进行不同岩性地层的物性差异分析。矿用瞬变电磁法由于体积效应小、工作效率高、纵横向分辨率高和对低阻体反应灵敏的优点被广泛用于矿井的突水预测和超前预测。瞬变电磁设备发射、接收线圈的结构、性能是影响瞬变电磁技术矿井突水预测和超前预测的重要因素。

目前瞬变线圈及支架的设计种类多样,如申请号“201220429932.4、200710115317.X、201120108342.7、201120234412.3、201210270050.2”,但它们都没有实现可折叠式结构部件,也没实现低互感式设计(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留有空隙),受矿井下复杂条件的影响,容易造成抗干扰能力差、接收信号不稳定、移动困难、安装拆卸不方便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更易于移动与携带的线圈,同时通过对发射与接收线圈的特殊布置来有效降低互感,提高信号抗干扰能力的可折叠式发射接收线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瞬变电磁低互感可折叠式线圈,包括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两者分别固定设置于可折叠的底衬上,所述发射线圈位于接收线圈的外围,两线圈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底衬的两侧设有若干根背带并经所述背带与位于所述发射线圈两侧的纵向撑杆连接。

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空隙的间距为0.1-0.6米。

所述底衬为防水纤维织物、橡胶布或塑料布;所述背带采用棉、尼龙、橡胶或塑料。

所述纵向撑杆为组合式纵向撑杆,由若干个杆套和若干个支杆通过插拔或螺纹连接方式组合而成,所述背带端部固接在所述杆套上。

所述组合式纵向撑杆中部的两个杆套呈之字形,与支杆连接后构成拉手;位于所述组合纵向撑杆上端的杆套为顶端杆套,位于所述组合纵向撑杆下端的杆套为接地杆套。

所述杆套和支杆的材料采用非导体。

所述非导体为玻璃纤维管、塑料棒或PVC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方面,本发明将发射线圈、接收线圈通过杆套等部件固定在一个平面上,且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留有空隙,可有效减少两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所引起的互感,提高信噪比。另一方面,发射接收线圈的可折叠性主要体现在:包裹线圈材料为防水布或其他可折叠的片状物,不工作时可拆下折叠成小方块放于挎包内以便携带,使用时在现场展开穿入组合式纵向撑杆即可;两侧的组合式纵向撑杆为各三分体可装配式,采用非金属玻璃纤维管,重量轻,现场组装和拆卸简易,携行时可装于杆袋内,减少了人工搬运过程中线圈所占的体积并便于与仪器连接,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了很大便利,现场施工时,只需2人即可完成以前3-4人才能胜任的工作内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纵向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可折叠方向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发射接收线圈互感前后对比图。

图中,1.发射线圈,2.接收线圈,3.背带,4.顶端杆套,5.地接杆套,6.支杆,7.之字形杆套,8.杆套,9.线圈左右折叠中心线,10.左右任意折叠线,11.线圈上下折叠中心线,12.上下任意折叠线,13.纵向撑杆,14.底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发射线圈1、接收线圈2、两者分别固定设置于可折叠的防水纤维织物的底衬14上(也可采用橡胶布或塑料布)。两线圈之间留有空隙,间距0.2米,可降低互感,因为:

已知回路的自感系数为:

根据比奥-萨法尔定律可以改写为:

互感系数。

即互感与自感成正比。

其中,K为常数,b=

经推导发现,即若两线圈间距越大互感越小。故在发射线圈一定的情况下,接收线圈越小互感的影响也就越小。在考虑接收线圈的接收面积的情况下,本实施例选择了此间距。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未经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74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