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空调器室内制热量的方法及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5876.4 | 申请日: | 2013-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67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赖想球;张桃;张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2/00;F25B1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装置 空调器 压缩机 蓄热 制热量 释放 制冷剂 驱动制冷剂 溶剂吸收 容器装置 内循环 室内 容纳 回收利用 能源消耗 驱动装置 热量输送 室内机 溶剂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空调器室内制热量的方法,包括通过在压缩机上设置容器装置用于容纳吸收压缩机释放热量的蓄热溶剂;在容器装置内设置第一换热装置用于容纳从蓄热溶剂吸收热量的制冷剂以及在空调器的室内机设置第二换热装置,通过将第二换热装置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装置的两端连接以形成一环路;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制冷剂在环路内循环运动以将在第一换热装置内从蓄热溶剂吸收热量后的制冷剂输送到第二换热装置释放热量。由于本发明方法通过驱动制冷剂在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形成的环路内循环运动而将压缩机释放的热量输送至室内,这实现了压缩机释放热量的回收利用,因此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制热量、降低了能源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空调器室内制热量的方法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当用户在使用空调器制热时,希望空调器开机后能迅速吹出大量的热风,以使室内温度能快速升高,因此空调器的制热能力反应了空调器的制热效果,但热泵型空调器的制热能力的都是有限度的,为了更快的达到制热效果,一般采用提高电功率的方法来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比如引入辅助电加热方式等,采用提高电功率的方法虽然提高了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但这也增加电力消耗,从而造成耗能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空调器室内制热量的方法及空调器,旨在提高空调器制热能力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空调器室内制热量的方法,包括:
S1,通过在压缩机上设置容器装置用于容纳吸收压缩机释放热量的蓄热溶剂;
S2,在容器装置内设置第一换热装置用于容纳从蓄热溶剂吸收热量的制冷剂以及在空调器的室内机设置第二换热装置,通过将第二换热装置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装置的两端连接以形成一环路;
S3,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制冷剂在环路内循环运动以将在第一换热装置内从蓄热溶剂吸收热量后的制冷剂输送到第二换热装置释放热量。
优选地,在S1中,将所述容器装置包裹在压缩机上。
优选地,在S1中,所述容器装置包裹在压缩机上的侧壁选用铝板。
优选地,在S2中,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由金属管折弯而成,该第二换热装置的两端和第一换热装置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管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两端设置控制阀,通过控制阀在空调器制冷时关闭制冷剂在环路内的循环运动。
相应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室内制热量的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上设置有容器装置,用于容纳吸收压缩机释放热量的蓄热溶剂;容器装置内设置有第一换热装置,用于容纳从蓄热溶剂吸收热量的制冷剂;室内机内设置有第二换热装置,该第二换热装置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装置的两端连接以形成一环路;在第二换热装置和第一换热装置形成的环路上设置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制冷剂在环路内循环运动以将在第一换热装置内从蓄热溶剂吸收热量的制冷剂输送到第二换热装置释放热量。
优选地,所述容器装置包裹在压缩机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呈S形,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呈直管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由金属管折弯而成,该第二换热装置的两端和第一换热装置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管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两端设置有在空调器制冷时关闭制冷剂在环路内循环运动的控制阀。
由于本发明方法和空调器通过容纳在容器装置的蓄热溶剂吸收压缩机释放的热量,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制冷剂在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形成的环路内循环运动而将蓄热溶剂吸收的压缩机释放的热量输送到第二换热装置释放,从而将压缩机释放的热量输送至室内,这实现了压缩机释放热量的回收利用,因此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制热量、降低了能源消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58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