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清理污水技术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437831.0 申请日: 2013-09-24
公开(公告)号: CN103539265A 公开(公告)日: 2014-01-29
发明(设计)人: 林淑华;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丹路实业公司;赵全胜;林淑华
主分类号: C02F3/34 分类号: C02F3/3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140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复合 微生物 清理 污水 技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清理污水技术》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涉及生物学的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涉及水处理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水质工程学;结合化工、机械等现代工程技术。

背景技术

在环境学中,水体不仅包括水本身,还包括了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底质(泥)和水生生物等。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分成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以及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等。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使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水体污染的严重后果不仅在于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同时也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中国水体标准分为5类。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到、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区分水质的主要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和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BOD5(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污水的综合指标实质是总有机物 TOC(Total organic carbon总有机碳的简写)的多少。中国水环境污染严重,主要超标项目是有机物和氨氮等,这与中国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城镇生活污水没得到有效处理有关。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时会产生臭味,让人厌恶。水中有机物对人的危害,从有毒有害有机物到三致(致畸、致突变、致癌)物质,又发展到目前的内分泌干扰物(类激素) 。一般水中有机物是微量的,甚至是痕量的,反映到人类健康上,需要有个长期的过程(20~30年)。作为集中供水水源水质要求,必须是Ⅱ类标准,否则就必须清污处理使其达标。目前地表水源自然净化速率赶不上污染速率,必须采用净化措施才能提高水质标准。

    目前清理污水主要有工程、化学和生物的方法。生物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现在工程上使用的活性污泥源自引进和外购,其中有效无效反效菌混杂,主导菌适应性存活性差。作为微生物处理污水技术,筛选利用高效清污菌是关键。

本技术采用国内菌种,经取自湖河海劣5类水培养筛选;工业化生产出4种固化菌剂,混配制成清水复合菌剂;4种菌优势互补;适用于各种劣5类水清污效果好投入成本低,可以规模化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筛选采用高效絮凝菌株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兼氧地衣芽孢杆菌,嗜氮放线菌小单孢菌 (Micromonospora)制成复合微生物菌剂(污水专用)。本复合菌剂具有用量少,絮凝力高,分解有机物快,除臭,清污效果好,可工业化生产特性。

絮凝力,利用活体微生物在污水中产生大量絮凝剂,快速絮凝水体悬浮物形成生物胶体沉降,达到净化水体目的。目前多种微生物能够产生絮凝剂,如酱油曲霉[1]、红平红球菌[2]、拟青霉[3]产碱菌属[4]等,但普遍存在菌剂用量大、成本高、对实际废水絮凝性差等问题。即使有个别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能提高絮凝活性,降低絮凝剂用量,但在工业上推广不成功。主要问题是不能在实际污染水体中形成优势,存活时间达不到要求;不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本发明复合菌剂絮凝率高达99.5%,可以工业化生产。本复合菌剂用量约为一般生物絮凝菌剂用量的1/400。表一

本菌剂通过提纯分析,由糖醛酸、中性糖和氨基糖等组分形成的多糖含量高。其中糖醛酸的含量高达29.3%。粘度法测得本菌剂的平均分子量为2.83×106。多糖是絮凝污水悬浮物主要物质,本发明采用复合菌剂多糖产出量高于一般微生物100%。絮凝Ⅴ类河水,河水浊度由132.3 mg/L降为0.6mg/L。本菌剂筛选的高效生产菌,经培养、絮凝实验表明絮凝率高、用量低,絮凝效果优于化学制剂,没有二次污染问题。表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丹路实业公司;赵全胜;林淑华,未经北京丹路实业公司;赵全胜;林淑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78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