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导体强力清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9591.8 | 申请日: | 2013-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4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郑一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贯龙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8B3/10 | 分类号: | B08B3/10;B08B3/02;B08B1/02;B08B7/04;F26B2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汪青 |
地址: | 21543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体 强力 清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线用铜导体强力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铜导体经过拉丝后,铜导体表面会有润滑液、拉丝油、铜屑等物质残留于铜导体表面,润滑液和拉丝油在铜导体高温退火时,会在铜导体表面形成斑点,影响铜导体外观质量;铜屑会对电磁线成品的电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线用铜导体的清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铜导体用尼龙轮或氧化铝轮抛光后,进行水洗吹干,但是抛光后会使得铜导体产生更多铜屑,光靠水洗清洁力度不够;另一种是采用超声波设备进行冲洗,如专利号为CN202555620U中所示,但是,实践证明,该种清洗方法的铜导体的表面清洁度仍然较差,无法彻底清除不良残留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清除铜导体表面残留物的铜导体强力清洗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铜导体强力清洗装置,包括箱体、进水口、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的箱体上的导体进口和导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的箱体内的用于对铜导体进行清洗的超声波清洗区、与所述的导体出口相连通的用于吹干所述铜导体表面的水迹的吹干装置,所述的强力清洗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箱体内且位于所述的导体进口与所述的超声波清洗区之间的第一冲淋刷洗装置、设置在箱体内且位于所述的超声波清洗区与所述的吹干装置之间的第二冲淋刷洗装置。
具体地,所述的第一冲淋刷洗装置和第二冲淋刷洗装置均包括对称设置的能够绕着自身轴心线转动的上毛刷和下毛刷、设置在所述的上毛刷的轴心处的第一进水管、电机、用于将所述的电机与所述的上毛刷和下毛刷相传动连接的传动机构,所述的第一进水管的上端部与所述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的上毛刷和下毛刷之间形成供所述的铜导体穿过的第一通道,当所述的铜导体穿过所述的第一通道时,所述的铜导体被所述的上毛刷和下毛刷刷洗并同时被所述的第一进水管中的水冲洗。
具体地,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由所述的电机的转轴带动转动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与所述的第一主动齿轮配合转动的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的第二主动齿轮配合转动的第二从动齿轮、由所述的第一从动齿轮带动转动的第一转轴、由所述的第二从动齿轮带动转动的第二转轴,所述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的上毛刷相固定连接,且所述的第一转轴套设在所述的第一进水管的外部,所述的第二转轴与所述的下毛刷相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的上毛刷的轴心线、下毛刷的轴心线、第一转轴的轴心线、第二转轴的轴心线、第一进水管的轴心线、第一从动齿轮的轴心线、第二从动齿轮的轴心线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的电机的转轴的轴心线、第一主动齿轮的轴心线、第二主动齿轮的轴心线在同一竖直线上。
具体地,所述的上毛刷和下毛刷均为碗形尼龙毛刷。采用碗形尼龙毛刷是为了不损伤铜导体,因此其他不损伤铜导体的毛刷也可以使用。
具体地,所述的超声波清洗区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超声波振板,两个所述的超声波振板之间形成供所述的铜导体通过的第二通道。
具体地,两个所述的超声波振板之间的距离为40~60毫米。
具体地,所述的吹干装置包括相对称设置在所述的箱体内的两个高压气体喷嘴、分别与两个所述的高压气体喷嘴相连通的用于供所述的高压气体通入的两个进气管,两个所述的高压气体喷嘴之间形成供所述的铜导体通过的第三通道。
具体地,所述的吹干装置为相并排设置的多个。
具体地,所述的超声波清洗区还包括与所述的进水口相连通的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的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二出水管,所述的第一冲淋刷洗装置和第二冲淋刷洗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的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一出水管,所述的吹干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的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三出水管,所述的进水口与所述的出水口之间通过过滤循环装置相连通。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通过将铜导体先通过一个冲淋刷洗装置,采用直接接触并配合水冲淋的方式强力刷洗掉铜导体表面残留的润滑液、拉丝油和铜屑等,之后进入超声波清洗区进行清洗,之后再进入另一个冲淋刷洗装置进行巩固清洗,最后通过吹干装置吹干,使得铜导体表面的残留基本全部被清除掉。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A-A剖面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B-B剖面图;
附图4为本发明的C-C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贯龙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贯龙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95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