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基酸类聚酯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9814.0 | 申请日: | 2013-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7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东为富;李婷;马丕明;陈明清;向双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63/685 | 分类号: | C08G63/685;C08G63/78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李建华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酸 类聚 弹性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基酸类聚酯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所使用的医用材料被归类为第一代生物医用材料,如石膏、棉花、各种金属等;随后,科学家为了模拟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并使材料起到长期代替的作用,发展了第二代生物医用材料,此类研究的思路仍然是改善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和生理性能,这类材料主要有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乙酸、胶原、纤维蛋白等;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用材料的要求也越显苛刻,科学家们通过材料与材料间的复合,材料与细胞的融合等方式,研究出具有再生作用和促进人体自身修复作用的复合材料,此类材料为第三代生物医用材料,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材料。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可生物降解型和非生物降解型,后者需要其在人体内长期稳定,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主要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人工器官、人造血管、接触镜等方面;而前者则要求其在人体内有规律的降解,且产物对人体无害,能被机体吸收或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是目前生物高分子的最重要研究方向。
线型聚酯生物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能,在硬组织工程修复、药物释放、外科缝合线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新型的具有网络型结构的聚酯生物材料,以共价键交联,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柔韧性、生物降解性、结构的可设计性和性能的可调节性等优点。
弹性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低毒性;木糖醇属于多羟基单体,与其他单体共聚时,可以通过改变共聚单体的种类和组成来调节聚合物的交联密度,从而实现结构的可设计性和可调性;氨基酸含有氨基,弹性体复合材料侧链含氨基,可作为人体生产因子,促进或抑制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同时促进降解;实验产物属于网络型生物弹性体,降解速度较均匀,在较长的时间内形状保持率高;细胞粘附性相比不含氨基酸的弹性体有所提高;并且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柔韧性,聚合物适用范围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氨基酸类聚酯弹性体,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细胞粘附性和物理机械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氨基酸类聚酯弹性体,该弹性体单体配比如下:
一种氨基酸类聚酯弹性体,该类弹性体是由木糖醇和二元酸共聚而成的聚酯类弹性体,木糖醇与二元酸的摩尔比为1︰1~1︰3。
根据上述的氨基酸类聚酯弹性体,所述的二元酸包括N-Boc谷氨酸和癸二酸,癸二酸与N-Boc谷氨酸的摩尔比为0.95︰0.05~0.80︰0.20。
以木糖醇、癸二酸与N-Boc谷氨酸为单体时,所得共聚物的结构为:
R=H or聚合物链,本发明的弹性体为交联结构,聚合物链可以为所示相同的链结构。
所述的氨基酸类聚酯类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两步熔融缩聚法制备聚酯类弹性体;
两步法:按配比称取木糖醇、癸二酸与N-Boc谷氨酸置于反应器中,升温至140~160℃,待反应物完全熔融,打开磁力搅拌,同时开始通氮气,反应5~6小时后得到预聚物;将预聚体倒入聚四氟乙烯模具中自然流平,放入真空烘箱中140~160℃下交联8~24h,交联完成后,即得到氨基酸类聚酯类弹性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材料在室温下为无定形态和结晶态共存的微相分离结构,且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都低于室温,因此弹性体在室温或人体内都呈现类似于橡胶的性质,能和人体组织、器官相匹配,且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为0.17~2.67MPa。弹性体的吸水率不大,使其在水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此类生物弹性体亲水性较好,生物降解性与单体配比相关,降解速度可通过改变单体配比进行控制。改弹性体的细胞粘附性相比不含氨基酸的弹性体有较高提高。由于其本身的交联网状结构,使降解较均匀,短时间降解后其形状保持率好,这一特点有利于其作为替换材料用于组织工程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98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英晶体镀膜厚度控制方法及石英晶体镀膜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轿车用遮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