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42915.3 | 申请日: | 2013-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8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徐昊;陈杰龙;陈君;李国林;李宏华;李功赋;吴成明;冯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3/00 | 分类号: | B62D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郭海彬;范晓斌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承载 车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设计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车身主要分为非承载式和承载式两种。非承载式车身又称底盘大梁架,是一种刚性车架,载荷主要由大梁架承受。非承载式车身具有强度高,安全性好,隔振效果好,运行平稳舒适的优点,但其质量大,生产成本高,车辆重心较高,非承载式车身结构的车辆,由于底板较高,车辆内部空间较小。
承载式车身,车身采用不同规格的钢板焊接而成,没有刚性车架。主要载荷由车身承受,车身作为主要承载对象。承载式车身具有质量小,重心低,车内空间大的优点,但相比非承载式车身,该类车辆由于没有刚性车架,车辆的刚性和承载能力较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减轻车身质量的同时提高车身刚度,设计具有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共同优点的车身结构成为各大汽车厂商研发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能够在保证承载式车身重心低、质量小、空间利用率高的前提下提升车身刚度,实现车身模块化,在满足不同车辆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大幅缩小研发成本和周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度承载式车身系统,包括:底部加强梁架和承载式车身结构;
所述底部加强梁架为采用多段钢管固定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最小结构单元为三角形;
所述底部加强梁架通过多个安装点固定安装在所述承载式车身结构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框架结构由第一四边形、第二四边形、第三四边形和第四四边形组成;
所述第一四边形的右侧边是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左侧边;
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右侧边是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
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是所述第四四边形的左侧边。
优选地,所述第一四边形为第一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四边形的左侧边为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上底边,所述第一四边形的右侧边为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下底边,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二四边形为第二梯形结构,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左侧边为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所述第二四边形的右侧边为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一根钢管与所述第二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中点焊接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右侧边的中点通过一根钢管与所述第三四边形的左侧边的中点焊接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四四边形为第四梯形结构,所述第四四边形的左侧边为所述第四梯形结构的下底边,所述第四四边形的右侧边为所述第四梯形结构的上底边,所述第四梯形结构的下底边的中点通过两根钢管分别与所述第四梯形结构的上底边的两端点焊接相连。
优选地,所述底部加强梁架的每段钢管之间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
优选地,所述底部加强梁架中钢管外径为20mm。
优选地,所述底部加强梁架中钢管壁厚在1.5mm-6mm之间。
优选地,所述底部加强梁架中钢管材料为Q235A。
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在车身内部的底部设置底部加强梁架,继承了传统承载式车身低重心,低质量,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车身刚度,同时实现了车身模块化,对于城市SUV或车身强度要求不高的车型可不必安装底部加强梁架,专业SUV在车身上安装该加强梁架能够保证车身较高的刚度,在满足不同车辆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大幅缩小研发成本和周期。
2)底部加强梁架的框架结构由四个四边形组成,长宽比与车身尺寸相近,满足与承载式车身相配合的要求。第一四边形与第四四边形均为梯形结构,形状与车辆前后端形状相匹配,装配时更加牢固稳定。选择各四边形侧边的中点作为焊点,可以使框架成对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底部加强梁架各处受力均匀,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小车身的变形量,并可以减小底部加强梁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为底部加强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2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