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胶卡圈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46842.5 | 申请日: | 2013-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4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明;吴剑凯;王晓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华春光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3/00 | 分类号: | F16L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01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胶卡圈 组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胶卡圈组件,属于流体输送管路技术领域。该组件包括基条螺旋缠绕成的波纹软管主体,所述波纹软管主体的至少一个端头具有包胶接头;所述包胶接头的内端包覆于波纹软管主体端头连为一体,所述包胶接头的外端形成周向密封结构。由于软质包胶接头、硬质卡圈和波纹软管主体三者之间形成了可靠连接的组合结构,因此使本发明具有装卸自如、外端面兼有密封作用、实现零漏气、对接定位可靠等显著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伸缩软管的卡圈组件,尤其是一种包胶卡圈组件,属于流体输送管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带接头和卡圈的伸缩软管包括基条螺旋缠绕成的波纹状软管主体及其两端的软质接头,主体上套有硬质卡圈,以便在软管接头与外部端口对接后,可以借助卡圈上的卡扣结构,保持与对接端头的可靠连接,防止滑脱。长期以来,带卡圈的伸缩软管主体与其两端的接头分体制造,接头单独成形后,以人工手旋的方式将其拧至软管主体端头,再借助胶水粘合剂胶合密封,与外部端口对接时,需要借助密封环或密封圈密封。其缺点是,不仅工艺复杂,而且连接强度和密封性都不理想。尤其是伸缩软管外径偏小时,即使涂较多胶水密封,软管端头接缝处仍容易漏气。此外,原有带卡圈的伸缩软管还存在卡圈与接头的结合缺乏定位结构的不足之处,因此对接后的稳定性不够理想,有必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接头与主体连接牢固、密封可靠的带接头和卡圈的伸缩软管,即包胶卡圈组件。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通过改进卡圈与接头结合结构,从而确保对接后定位可靠的包胶卡圈组件。
为了达到以上首要目的,本发明的包胶卡圈组件包括基条螺旋缠绕成的波纹软管主体,所述波纹软管主体的至少一个端头具有包 胶接头;所述包胶接头的内端包覆于波纹软管主体端头连为一体,所述包胶接头的外端形成周向密封结构。
进一步,所述包胶接头的内端与波纹软管主体构成径向凹凸嵌合结构。尤其是,所述波纹软管主体端头的相邻螺旋缠绕基条相互形成间隔缝隙,所述包胶接头的内端将形成间隔缝隙的基条包覆在其内构成径向凹凸嵌合结构。因此使软管主体与接头十分牢固的结合在一体。
再进一步,所述周向密封结构为包胶接头外端对外扩展的喇叭口。这样,当接头与外部端口对接并施加一定卡接作用力后,与包胶接头材质相同的软质喇叭口将与外部端口紧密贴合,从而无需另行安装密封环或密封圈,即能可靠密封。
为了达到进一步的目的,本发明的包胶接头内端外圆表面具有周向间隔分布的凹陷面,所述波纹软管主体套装具有装卸卡钩的硬质卡圈,所述硬质卡圈邻近所述包胶接头的一端轴向延伸出与凹陷面形状相配的凸缘。这样,可以妥善解决卡圈与包胶接头的定位问题。
进一步:至少一个所述凹陷面具有朝上凸起的卡扣,至少一个所述凸缘上具有与卡扣相配的卡孔。因此可以与硬质卡圈扣合连接,确保对接后定位可靠。
总之,由于本发明的波纹软管主体采用包胶技术与包胶接头注塑为一体(其工艺过程可以参考专利号为200910033582.2、名称为《带接头护套波纹软管及其制作方法》的专利文献),因此与用胶水粘结螺旋组装的传统工艺结构相比,不仅借助凹凸嵌合结构使软质包胶材料的接头与波纹软管主体可靠包覆结合为一体,彻底克服了接头与软管之间难免存有缝隙的漏气缺陷,而且由于包胶接头外端形成起密封作用的密封结构,因而不需另行安装密封环或密封圈。此外,硬质卡圈与软质材料的包胶接头通过相配的凹凸结构妥善解决了两 者之间的组合定位连接,使包胶卡圈组件装卸自如、定位可靠。简言之,由于软质包胶接头、硬质卡圈和波纹软管主体三者之间形成了可靠连接的组合结构,因此使本发明具有装卸自如、外端面兼有密封作用、实现零漏气、对接定位可靠等显著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华春光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华春光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68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