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双层安全壳的新型玻璃或陶瓷烧结电气贯穿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51577.X | 申请日: | 2013-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4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吴珂科;顾立刚;潘聪;朱小平;程德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科达机电控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3/02 | 分类号: | G21C13/02;G21C13/0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双层 安全 新型 玻璃 陶瓷 烧结 电气 贯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层安全壳的新型玻璃或陶瓷烧结电气贯穿件,属于核电站安全壳贯穿件密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核电站中,为确保反应堆安全壳内电气设备供电、控制、保护、核测量、照明、仪表、通讯等信号的传输,电缆要求贯穿特殊的气密性的安全壳,电气贯穿件就是为实现这一功能进行安全壳内外电缆连接的装置。
现有的电气贯穿件的馈通线多采用旋锻密封形式。即对馈通线的不锈钢密封管进行旋锻加工,使其与管内部的有机绝缘材料形成很好的密封,同时,通过挤压绝缘材料,使馈通线内的导体与绝缘材料也形成很好的密封。该绝缘材料多采用聚砜、聚醚醚酮等有机材料,这类材料的特点是绝缘性和耐辐照性能较好。通过旋锻的工艺,能够让馈通线长期保持很好的气密性。因此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有的核电站电气贯穿件中。
随着核电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代、第四代核电站的日益接近投入使用,核电站对电气贯穿件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安全壳中的事故温度也有所升高。由于聚砜(169℃)、聚醚醚酮(143℃)等有机材料的软化点大都在200℃以下,更高事故温度和压力的环境会使这些有机材料的绝缘性、耐辐照性能和机械强度性能下降,使不锈钢密封管与导体之间旋锻密封的可靠性降低,从而导致这种传统的旋锻密封形式制成的贯穿件在核电站安全壳高温条件下的长期密封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双层安全壳结构的核电站中的耐高温的玻璃或陶瓷烧结的电气贯穿件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双层安全壳的新型玻璃或陶瓷烧结电气贯穿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贯穿件筒体,贯穿件筒体两端密封焊接有贯穿件端法兰,贯穿件端法兰外侧设有端子箱;不锈钢密封管设于贯穿件筒体内,且不锈钢密封管两端与贯穿件端法兰之间以卡套密封;不锈钢密封管内设有馈通线导体,不锈钢密封管与馈通线导体之间以玻璃/陶瓷烧结且焊接密封。
优选地,所述单个所述不锈钢密封管内密封设有单根或多根所述馈通线导体。
优选地,所述馈通线导体包括连插针用导体,连插针用导体两端通过导体接头与金属插针一端连接,金属插针设于所述玻璃/陶瓷烧结处,金属插针另一端通过导体接头与连端子箱用导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体接头为导体铆接接头、导体压接接头或导体插接接头。
优选地,所述导体接头与连插针用导体、连端子箱用导体连接处均设有绝缘热缩管。
优选地,所述贯穿件端法兰上设有密封锥孔,不锈钢密封管与密封锥孔之间通过拧紧压紧螺母,使挤压密封圈受到导向压圈挤压形成密封。
优选地,所述不锈钢密封管上设有馈通线内部氮气监测孔。
本发明提供的电气贯穿件适用于双层安全壳结构,使用的密封与绝缘技术成熟可靠,因用玻璃烧结密封代替有机密封,比原有贯穿件具有更优的耐辐照、耐高温和承压等特性。导体的连接通过插针式的结构设计,使制作、安装、更换过程更为方便。并且,由于贯穿件筒体为一次成型,无需焊接,因此安全性与可操作性更强,更适用于双层安全壳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用玻璃或陶瓷烧结密封代替有机密封,具有更优的耐辐照、耐高温和承压特性,以及更好的密封性、绝缘性和安全性,可操作性强,且制作、安装、更换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双层安全壳的新型玻璃或陶瓷烧结的电气贯穿件示意图;
图2为图1中X处,即馈通线与筒体端部法兰密封结构的细节图;
图3为图1中Y处,即多芯结构馈通线与筒体端部法兰密封结构的细节图;
图4为图1中Z处,即不锈钢密封管上开设的馈通线内部氮气监测孔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科达机电控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科达机电控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15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