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眩光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51736.6 | 申请日: | 2013-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9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吴进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来奇偏光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02 | 分类号: | C09J7/02;C09D163/00;C09D175/14;C09D7/12;G02B5/30;G02B1/11;G02B1/10;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22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眩光 隔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隔热膜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眩光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984年北美照明工程学会对眩光的定义为:在视野内由于远大于眼睛可适应的照明而引起的烦恼、不适或丧失视觉表现的感觉。眩光的光源分为直接的,如太阳光、太强的灯光等,和间接的,如来自光滑物体表面(高速公路路面或水面等)的反光。它会刺激驾驶者的眼睛,使驾驶员视觉机能降低,产生烦躁心理,造成行驶中的紧张疲劳。特别是在夜间行驶中,强烈刺眼的眩光容易对驾驶者视野产生干扰,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判断,看不清路况,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由於眩光对驾驶的影响甚深,在“国际玻璃贴膜协会(IWFA)”的技术手册上,防眩光功能已被看做是“汽车膜所有性能中最重要的指标”。
目前市场上汽车行业的防眩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动防眩光反光镜,是利用液晶在不同电压下变色的原理。当光线感应器感觉到光线强时即增加电压让后视镜整体变暗,达到防眩光的效果。但如果光线非常强烈可能造成后视镜极暗而无法看到灯光外的其他环境,且仅车内可用,安装更换复杂、价格较贵;另一种是在汽车玻璃贴膜上涂布上一层防眩材料,但效果一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光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由此解决提高防眩光效果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眩光隔热膜,包括依次复合在一起的抗磨层、陶瓷隔热层、偏光层、保护层及胶粘层。
优选地,所述抗磨层是由PET薄膜涂布一层由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调配而成的UV强化剂构成;
所述陶瓷隔热层是应用纳米技术将耐高温极稳定的陶瓷材料均匀溅射到高张力的基材层上;
所述偏光层是采用具有优良的耐湿耐热耐晒性能的染系偏光膜,其透过率大于33%,偏光率大于99%;
所述的保护层为光学级的PET或PA或PMMA或PC或TAC中的一种,其光轴偏差小于5度,位相差值小于20;
所述胶粘层为安装胶粘剂PSA胶,其由耐候性良好高透明的丙烯酸酯胶粘剂组成;并在胶中均匀混合UV吸收剂,可阻隔99%的紫外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防眩光隔热膜的方法,以高强度、高透明PET聚酯膜为安全基层,在其一面利用纳米技术将耐高温极稳定的氮化钛陶瓷材料溅射在基材层上形成纳米级的陶瓷层,从而制得隔热层,起到隔热作用;向上,在安全基层的另一面复合上一层抗磨层,向下,在陶瓷隔热层上依次复合上偏光层、保护层及具有防UV功能的胶粘层,
所述抗磨层的是采用涂布方式在PET薄膜材料上涂上一层由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调配而成的UV强化剂,硬度高达4H,其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1,运用转运涂布方式在PET薄膜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乙酸乙酯来充当PET与强化剂间的架桥。
步骤1.2,在上述涂布面再涂布上由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调配而成的UV强化剂,由于溶剂挥发后涂层会变薄,所以要根据所用强化剂的固含量,调整好强化剂的涂布厚度,确保固化后强化层的厚度为4~7um。
步骤1.3,预烘干,预烘干温度过高时容易使强化层产生气泡等品质问题,温度不够高时强化剂中的溶剂排除不充分,会影响固化效果及最终强化层的抗刮性,故采用分段式预烘干方法,即分三段预烘干,温度分别为60℃,70℃及80℃,烘干时间分别为10S,20S及30S。
步骤1.4,固化,所用的强化剂为UV固化型,预烘干后进入UV生成系统固化,UV生成系统采用卤素灯,UV波长集中在265nm,强度为250~300mJ/cm2。
所述隔热层的制备步骤如下:
步骤2.1,将高分子材料环氧树脂,纳米级氮化钛,粒径范围为20-80nm,改性聚硅氧烷,水或乙醇及改性胺类聚合物按如下的质量份数通过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成涂料;
环氧树脂 50~70
纳米级氮化钛 3~7
水/乙醇 20~28
改性聚硅氧烷 0.5~1.5
改性胺类环氧固化剂 3~7
步骤2.2,通过磁控溅射方法将涂料均匀涂覆在透明安全基层上,涂层厚度10~50um。
步骤2.3,干燥,温度50-130℃,干燥时间1-2小时;
所述偏光层的制备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来奇偏光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来奇偏光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17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