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61824.4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7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熊谷龙之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牧田 |
主分类号: | B25F5/00 | 分类号: | B25F5/00;B25F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董敏;田军锋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工具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序列号2012-220555和日本专利申请序列号2012-220556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工具,其中,电马达安装在具有成半分开结构的壳体中。
背景技术
在电力工具中,驱动马达安装在形成外壳的壳体中(例如,参照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No.2012-011533)。壳体通过使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结合并成整体而形成。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通过螺纹连接彼此结合以形成一体的壳体(下文中,此螺纹连接称为“结合螺纹连接”)。螺钉定位的方向与(要结合的)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彼此面对的方向一致。即,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彼此接触并且螺纹连接以形成一体的壳体从而保持此结合的状态。为此,螺钉定位的方向设定成垂直于成半分开的树脂模塑构件的纵向方向。
在电力工具的前侧上,设置有动力传输机构,其转换旋转驱动的致动模式。动力传输机构包括锤机构。锤机构的致动转换成具有冲击力的旋转驱动。动力传输机构还包括转换扭矩输出的减速机构。动力传输机构附接至马达壳体使得其从马达壳体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两个方法将动力传输机构附接至马达壳体。一个方法是通过使用与当将成半分开的壳体螺纹连接在一起时所使用的螺钉相同的螺钉将动力传输机构螺纹连接至结合的壳体。另一方法是通过使用与当将成半分开的壳体螺纹连接在一起时所使用的螺钉不相同的螺钉将动力传输螺纹连接至结合的壳体(参照日本公开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No.H07-007876)。同时,当高功率驱动马达安装在壳体中时,马达壳体中需要高刚性。为此,当动力传输机构被附接至马达壳体时,动力传输机构优选地通过使用与用于使成半分开的壳体结合的螺钉不同的螺钉附接至马达壳体。
发明内容
考虑到适用性,已经减小了此电力工具的尺寸。但是,如果减小驱动马达的尺寸,那么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也被减小。因此,电力工具的功能可被削弱。因此,为了减小电力工具的尺寸,在不减小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的情况下,优选地通过减小形成电力工具的外壳的壳体尺寸来减小电力工具的尺寸。
另外,动力传输机构在与成半分开壳体由螺钉结合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螺纹连接至马达壳体(下文中,此螺纹连接命名为“附接螺纹连接”)。在“附接螺纹连接”中,螺钉沿马达壳体的纵向方向定位。因此,用于“附接螺纹连接”的螺钉在与螺钉在“结合螺纹连接”中定位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定位。因此,如日本公开实用新型申请号No.H07-007876中所描述,认为用于“结合螺纹连接”中的螺钉的位置与用于“附接螺纹连接”中的螺钉的位置相比向外偏离定位。
但是,当用于“结合螺纹连接”的螺钉的位置与用于“附接螺纹连接”的螺钉的位置相比向外偏离定位时,用于“结合螺纹连接”的间隔在横向方向上向外突出,并且因此可能减弱电力工具的适用性。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上述情况,并且本技术领域中需要通过减小形成电力工具的外壳的成半分开的壳体的尺寸来减小安装有电马达的整个电力工具的尺寸。同时,优选地保持线圈中足够的匝数使得能够充分地获得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
另外,在容置有驱动马达并且壳体包括分开的壳体的电力工具中,需要减小在横向方向上的整个电力工具的突出的长度,同时动力传输机构被螺纹连接至马达壳体的前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力工具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马达壳体、位于马达壳体的前侧上的齿轮箱、从马达壳体向下延伸的手柄壳体、安装在马达壳体内部的电马达、位于齿轮箱内的动力传输机构部、以及输出轴,该输出轴从齿轮箱的前端向前伸出并且从动力传输机构部输出动力。另外,电马达包括固定至马达壳体的定子芯、与定子芯结合的线圈、以及设置在定子芯内周上并且相对于定子芯旋转的转子。线圈包括突出线圈部,该突出线圈部在径向方向上与定子线圈相比向外突出。马达壳体通过将成半分开的左壳体和成半分开的右壳体进行结合而形成。另外,突出线圈部位于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由螺钉彼此结合时螺钉固定的位置的前侧或者后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力工具,由于突出线圈部位于当左壳体和右壳体由螺钉彼此结合时螺钉固定的位置的前侧或者后侧上,因此可以将突出线圈部定位在死角中。此死角由于当左壳体和右壳体彼此结合时螺钉固定的位置形成。因此,可能通过有效地利用此死角来减小马达壳体的尺寸。同时,能够充分地获得具有足够匝数的线圈以提供由驱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牧田,未经株式会社牧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18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