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气设备抗震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67628.8 | 申请日: | 2013-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6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卢智成;代泽兵;朱祝兵;孟宪政;吉晔;钟珉;高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F16F15/023;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 11353 | 代理人: | 雷志刚;潘士霖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设备 抗震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设施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气设备抗震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地震区的电气设备不仅需要良好的工艺布置,而且需要电气设备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是我国电力设施中针对电气设备的抗震应用较少。因此迫切需要电气设备结构体系采用良好的抗震体系,既满足大震作用下结构中某些次要部位具有良好耗能能力且即使受损或破坏不导致完全垮掉从而保护电气设备本体不受损,又能通过很方便且快速修复受损或破坏部位,进而可以快速恢复整个电气设备运行功能。
发明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关于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电气设备抗震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气设备抗震系统,包括电气设备和用于支撑电气设备的支架,所述电气设备和所述支架之间还设置有抗震底座;所述抗震底座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多根支撑杆,每两根相邻的支撑杆之间斜向设置有至少一个阻尼装置。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每两个支撑杆之间至少设置一个阻尼装置,当发生震动时,阻尼装置可以增大底座的阻尼,从而既不改变整体结构频率又能有效地降低整体结构的震动响应,提高抗震效果。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会更加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附图中的部件只是为了示出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或类似的技术特征或部件将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图1是本发明电气设备抗震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
参见图1,一种电气设备抗震系统,包括电气设备5和支架6,支架6用于支撑电气设备5,电气设备5和支架6之间设置有抗震底座,该抗震底座包括上连接板4和下连接板3,且二者之间设置多个支撑杆1,连接上连接板4和下连接板3,且每两根相邻的支撑杆之间斜向设置至少一个阻尼装置2。
通过上述每两个支撑杆之间至少设置一个阻尼装置2,当发生震动时,阻尼装置2可以增大底座的阻尼,从而既不改变整体结构频率又能有效地降低整体结构的震动响应,提高抗震效果。当然,应该理解,为了起到更好的抗震效果,上连接板4和下连接板3平行,且支撑杆1垂直于这两个连接板。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上连接板4和下连接板;阻尼装置也通过螺栓连接于支撑杆上。另外,下连接板3通过螺栓与支架连接;和/或,上连接板4通过螺栓与电气设备底部连接。当然,上连接板4也可以与电气设备的底部一体设置,下连接板3也可以与支架的顶部一体设置。当上连接板4与电气设备的底部一体设置时,支撑杆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电气设备的底部连接;和/或,支撑杆下连接板3与支撑杆支架的顶部一体设置,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支撑杆支架的顶部连接。
可选地,上述阻尼装置2斜向的连接于支撑杆之间,例如,也以通过螺旋连接的方式,将阻尼装置2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支撑杆的顶端(靠近上连接板4的一端),将阻尼装置2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支撑杆的底端(靠近下连接板3的一端)。这样,在发生震动时,阻尼装置2可以达到更良好效果,无论支撑杆在震动发生时,发生的方向如何,阻尼装置2的两端伴随发生相对移动都可以发挥阻尼耗能作用。当然,上述的连接形式也只是可选的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通过上述的螺栓连接,当遇到大的震动对抗震底座造成损伤或者损害,可以方便的对抗震底座进行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76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