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释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76652.8 | 申请日: | 2013-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7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熊星;张志业;王辛龙;杨秀山;孔行健;钟本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26 | 代理人: | 柯海军,武森涛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释复混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释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肥料领域。
背景技术
磷化学工业是以磷矿石为原料经过物理化学加工得到各种含磷制品的工业。磷酸作为该工业的中间产物,主要通过湿法磷酸和热法磷酸两种技术生产得来。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资源、环境、能源等因素的制约,以湿法磷酸技术为基础的磷酸及无机磷酸盐生产技术逐渐代替传统的热法磷酸及磷酸盐生产技术。但在湿法磷酸工业生产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各种含磷的工业副产物,比如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磷酸渣,磷酸储罐中的沉渣;湿法磷酸生产工业级磷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铵渣;饲料级磷酸氢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肥料级磷酸氢钙等。这些工业副产物产量巨大,仅对于饲料级磷酸氢钙一项的生产来说,每生产1t饲料级磷酸氢钙,将副产约为2.5t含P2O5为20%的肥料级磷酸氢钙。它们均存在着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利用的特点。鉴于以上情况,开发其新的利用途径来提高其附加值和利用效率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中最大的物质投资,约占其全部生产性支出的50%。农业生产实践表明,由于肥料性质与土壤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肥料利用率低是化肥使用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缓释肥料这一高新技术为解决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缓释肥也称控释肥,就是在化肥颗粒表面上包裹一层很薄的疏水物质制成的包膜化肥,水分可以进入多孔的半透膜,溶解的养分向膜外扩散,不断供给作物,即对肥料养分释放速率进行调整,根据作物要求释放养分,达到元素供肥强度的动态平衡。缓释肥具有以下优点:肥料用量少,利用率提高;施用方便,省工安全;增产增收;施用后表现肥效稳长,后期不脱力,抗病抗到,增产5%以上。目前缓释肥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硫磺包膜、有机聚合物包膜、蜡包膜等;其包膜层使用的包膜辅助剂也各有不同,极其广泛。
湿法磷酸工业副产物中大都含有一定比例的磷元素,工业上有把其中少量部分直接作为肥料施用于土壤中,具有一定的肥效,但这种处理方法对这些副产物的利用效率很低。也有人研究把副产物中的个别种类作为缓释肥包膜材料,用于生产缓释肥,郝世雄等将肥料级磷酸氢钙作为包膜材料,用聚乙烯醇作为包膜辅助剂研制出一种缓释复混肥(文献:“磷酸氢钙包膜尿素的研制及其释放特性”,郝世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3):426-430),该文献公开了肥料级磷酸氢钙的利用的新方法,但是此种方法中所用包膜辅助剂价格昂贵,生产工艺复杂,所得缓释肥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释复混肥。
本发明的缓释复混肥,包括核心层和包覆在核心层表面的包膜层,所述核心层为复混肥颗粒,所述包膜层为湿法磷酸工业的副产物和占缓释复混肥重量0.1-20%的包膜辅助剂,其中,所述包膜辅助剂为腐植酸、糖蜜、淀粉、黏土、白垩土、高岭土、煤泥、苦土、海泡石粉、磷石膏、钙镁磷肥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的湿法磷酸工业的副产物为磷酸酸渣、磷石膏、磷铵渣、磷钾渣、磷镁肥、肥料级磷酸钙盐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核心层的重量为缓释复混肥总重量的50%-99.8%,所述包膜层的重量为缓释复混肥总重量的0.2%-50%。
所述复混肥颗粒包含氮、磷、钾三种元素,粒径为3~5mm。
本发明的复混肥颗粒还可以含有其它中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选自钙肥、镁肥、硫肥中的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肥料选自锌肥、硼肥、锰肥、铜肥、铁肥、硅肥、农用稀土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发明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本发明的缓释复混肥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缓释复混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称取占缓释复混肥总重量0.1~30%的湿法磷酸工业的副产物、0.1~20%的包膜辅助剂,混合均匀后,加入2~12%的水,对复混肥颗粒进行包膜,后经干燥,得到缓释复混肥颗粒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的复混肥颗粒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制备而成:将氮、磷、钾三种养分重量比为4~25:4~25:4~25的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占复混肥总重量0.1~29%的造粒辅助剂,混合均匀,其中氮、磷、钾三种养分(N+P2O5+K2O)的总质量分数为25~60%,加入0.5~12%的水,进行造粒,干燥并筛分后得到粒径为3~5mm的复混肥颗粒。
上述原料份数除特殊说明外,均为重量份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66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