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印机的版辊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76844.9 | 申请日: | 2013-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8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黄长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33/00 | 分类号: | B41F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印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胶印机的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胶印机的版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印刷企业在使用胶印机印刷印品的生产中,需要根据印品要求更换印版,在开始印刷时,常常会碰到前面的好几张印品出现“白边”现象,因而这些印张都是废品。这种现象在长版的印品中出现时影响可能不大,但是在现今短版的印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白边”造成的浪费就不可忽视了。产生“白边”的原因是:包胶版辊分别与印版版辊、压印版辊的合压是由一只气缸3执行一次完成的(见图1),该机构还包括连接体1、第一摇杆2和第二摇杆4,第一摇杆2的一侧端与连接体1的下端连接,第二摇杆4的一侧端连接在一固定轴6上,第二摇杆4的另一侧端连接在一垂直向的轴体7上,第二摇杆4的中间端与气缸3连接。根据包胶版辊10分别与印版版辊20、压印版辊30的排列方式(见图2),当包胶、印版版辊的不完整部100、200对齐了,包胶、压印版辊不完整部100、300没对齐,反之亦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在包胶、印版版辊的不完整部对齐处和包胶、压印版辊的不完整部对齐处分次合压。由于控制气缸的电磁阀的两次响应时间与走完两个不完整部的时间无法协调,因此若由一只气缸来完成分次合压是难以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减小废品发生率,提高产品质量的胶印机的版辊控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胶印机的版辊控制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连接体、第一摇杆、气缸和第二摇杆,所述连接体的上端与所述胶印机的包胶版辊的基座,所述第一摇杆的中间设有一固定的转动支点,所述第一摇杆的一侧端与所述连接体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摇杆的一侧端连接在一固定轴上,所述第二摇杆的另一侧端连接在一垂直向的轴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由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组成,两者是以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的背靠背的串联方式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摇杆的另一侧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摇杆的中间端连接。
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均为双向气缸并分别由一电磁阀控制。
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通过一轴承与所述第一摇杆的另一侧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采用两只不同行程的气缸串联放置,并由两只电磁阀分别控制,在包胶、印版版辊的不完整部对齐处和包胶、压印版辊的不完整部对齐处分两次实现包胶、印版版辊合压和包胶、压印版辊合压,从而消除了“白边”现象,减小了废品发生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版辊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胶印机中包胶版辊、印版版辊和压印版辊的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胶印机的版辊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连接体1、第一摇杆2、气缸3、第一气缸31、轴承310、第二气缸32、第二摇杆4、基座5、内环环心51、外环环心52、固定轴6、轴体7、第一固定体81、第二固定体82、包胶版辊10、印版版辊20、压印版辊30、包胶版辊不完整部100、印版版辊不完整部200、压印版辊不完整部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一种胶印机的版辊控制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连接体1、第一摇杆2、气缸3和第二摇杆4。其中:
连接体1的上端连接在基座5上,该基座5的内环环心51与外环环心52不同心,它的内圆套在胶印机的包胶版辊10的转轴上而使其内环环心51与包胶版辊10的轴心重合;
第一摇杆2的中间设有一摆动支点,它的一个侧端与连接体1的下端连接,另一侧端连接气缸3;
第二摇杆4的一侧端连接在一固定轴6上,第二摇杆4的另一侧端连接在一垂直向的轴体7上,这个侧端的高低位置是可调的,调节该侧端的位置可以使整套机构适应不同厚度纸张对不同印刷压力的要求;
气缸3由第一气缸31和第二气缸32组成并由两只电磁阀分别控制,两者是以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的背靠背的串联方式连接;第一气缸31的活塞杆通过一轴承310与第一摇杆2的另一侧端连接,第二气缸32的活塞杆与第二摇杆4的中间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68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
- 下一篇:驱动器架构及其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