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三维荧光检测黄曲霉素B1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0113.1 | 申请日: | 2013-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9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赵春城;赵烟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艾科瑞思产品设计与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70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三维 荧光 检测 黄曲霉 sub 方法 | ||
技术领域
基于三维荧光检测黄曲霉素B1的方法属于环境检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黄曲霉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除致癌性外,黄曲霉素还对人及动物内脏组织有破坏作用,其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其中,黄曲霉素B1存在于天然污染的食品中,如: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以及干果,更容易被误食。当摄入微量黄曲霉素B1,就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随着摄入量的增大时,可引发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的病变。由于黄曲霉素的毒性和致癌性,检测农产品中黄曲霉素的含量尤为重要。
目前,传统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层析(TLC)、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法(ELISA)等方法,其中薄层层析(TLC)和液相色谱(HPLC)方法在提取之后需要进一步的清除步骤和衍生化以去除干扰物质,操作繁琐且耗时较长;酶联免疫法(ELISA)方法检测相对较快,但重现性差,易受样品基质干扰假阳性率高,难于定量。最近出现了一种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检测黄曲霉素的方法,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2012年杜树新等人发表在发光学报上的“三维荧光光谱的特征区域选择方法”,将数学中的二元凸函数判定和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方法结合,提出了针对三维荧光的光谱区域选择方法。该方法重现性好、可实现定量分析;遗憾的是,该方法仅可从光谱图中提取出含有有用光谱信息的凸集区域,但并没有解决三维荧光光谱中背景光谱和背景漂移等问题,因此并没有提高从原始荧光谱图中获取的浓度荧光峰强度的准确性,即并没有提高利用荧光峰强度判断黄曲霉素B1含量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维荧光检测黄曲霉素B1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定量效果好且结果准确性高。
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三维荧光检测黄曲霉素B1的方法,包括:
a、基于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根据标准样品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具体为:
步骤a1、制备标准样品;
步骤a2、对标准样品进行预处理;
步骤a3、采用标准方法对标准样本进行定量分析;
步骤a4、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标准样品进行测量,确定标准样品EEM谱图的特征区域;
步骤a5、基于PARAFAC建立标准样品的定量分析模型;
b、对待测样本进行定量检测,具体为:
步骤b1、对待测样品进行预处理;
步骤b2、根据确定标准样品EEM谱图的特征区域选择待测样品EEM谱图的特征区域;
步骤b3、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标准样品进行测量;
步骤b4、根据基于PARAFAC建立标准样品的定量分析模型对测量值进行计算,得到测量结果。
上述的基于三维荧光检测黄曲霉素B1的方法,所述的步骤a1,具体为:准确称取2.5mg黄曲霉素B1标准品,先用5mL乙腈溶解,再用苯稀释至250mL,得到浓度10μ/mL的黄曲霉素B1标准使用液。
上述的基于三维荧光检测黄曲霉素B1的方法,所述的步骤a2,具体为:用苯-乙腈混合液将黄曲霉素B1标准使用液分别稀释2倍、5倍、10倍、25倍、50倍、100倍和250倍,得到浓度分别为5.0μ/mL、2.0μ/mL、1.0μ/mL、0.4μ/mL、0.2μ/mL、0.1μ/mL和0.04μ/mL黄曲霉素B1标准溶液。
上述的基于三维荧光检测黄曲霉素B1的方法,所述的步骤a5,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51、建立一个三线性模型,具体为:
式中,X为三维数据库,表示第i个样本在发射波长j和激发波长k处的荧光强度;
A为发射光谱矩阵,与第i个样本中第f个分析物的浓度成正比;
B为激发光谱矩阵,与第f个分析物在发射波长j处的荧光量子效率线性相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艾科瑞思产品设计与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无锡艾科瑞思产品设计与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01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