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调节风向的水平轴搅拌式风力制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4724.3 | 申请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7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杨旭东;续宇鹏;王鹏苏;单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J3/06 | 分类号: | F24J3/06;F03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邸更岩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调节 风向 水平 搅拌 风力 制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调节风向的水平轴搅拌式风力制热装置,属于风能制热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风能是一种资源极为丰富的可持续再生的清洁能源,无论从经济原则和技术可靠程度考虑都是矿石能源的首选替代能源。风能是一个清洁的、长期有效的能量,与燃烧其它燃料加温相比,其长期使用成本低,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因此,在建筑中使用风能进行供暖不仅可以实现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来改善室内热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减少商品能源消耗的目标。
然而,目前虽然存在着各种风能制热的装置,但是由于这些装置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目前这些装置都并未得到实际应用。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于:风力制热装置在使用时,经常会遇见风向不断变化的情况。在风向发生改变时,一般的风力发热装置,风的作用力通过与传动箱体相连的尾翼经过一定的放大作用传递到传动箱体,使传动箱体发生旋转,希望使正面的风轮叶片能够正对风向,然而经常会出现转过头的情况,这样如果自然界的风向变化频繁,或者在较小的变向风力出现时,就会导致传动箱体出现不必要的转动或者是频繁的转动,这样就会使传动箱体和风轮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一方面会导致风轮无法正对风向,从而引起风能的浪费,更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出现传动箱体一直在转动而风轮叶片不转的情况,这样就非常不利于风能的吸收和转化,导致改风力发热设备的效率极其低下;另一方面会使得整套装置经常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从而大大的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调节风向的水平轴搅拌式风力制热装置,通过设置自动调向装置,解决目前现有风力发热装置因风向的频繁变化引起的传动箱体和风轮的频繁转动和不稳定的问题,从而提高水平轴风力发热设备的风能利用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调节风向的水平轴搅拌式风力制热装置,含有带叶片的水平传动轴、带尾翼的固定轴、搅拌发热装置和支架;所述的搅拌发热装置包括套桶、竖直传动轴和设置在竖直传动轴下部的搅拌动叶轮,其特征在于:该风力制热装置还包括自动调向装置,所述的自动调向装置含有传动箱体、多个弹簧、支撑盘和法兰盘;所述的传动箱体中设有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安装在水平传动轴上,第二锥齿轮安装在竖直传动轴上;在所述的支撑盘上设有钢珠轨道;每个弹簧的一端与均匀固定在传动箱体底部的弹簧卡座相连接,每个弹簧的另一端通过钢珠与所述的支撑盘连接,支撑盘通过法兰盘与搅拌发热装置相连在一起。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搅拌发热装置的套桶外层是取热水套层,内层是发热油桶层,在发热油桶层的内壁上焊有阻流静叶片。所述的搅拌发热装置与支架中间填充有保温材料。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调节风向的水平轴搅拌式风力制热装置由于增加了自动调向装置,因此很好地解决了目前一般风力制热装置的一些不足,可以做到较好的调节转向风力对传动箱体的影响,既能够忽略掉小的变向风力的影响,又能较好的控制传动箱体的转动过度,有效的防止了自然界风向的频繁变化引起的传动箱体和风轮的频繁转动和不稳定,使得风轮能够更好的正对风向,这样大大的提高了风能的吸收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水平轴风力发热设备的风能利用效率,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本发明主要应用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村镇建筑供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调节风向的水平轴搅拌式风力制热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中:1-带叶片的水平传动轴;2-带尾翼的固定轴;3-自动调向装置;4-套桶;5-支架;6-传动箱体;7-第一锥齿轮;8-第二锥齿轮;9-弹簧;10-弹簧卡座;11-钢珠;12-支撑盘;13-法兰盘;14-取热水套层;15-发热油桶层;16-阻流静叶片;17-搅拌动叶轮;18-竖直传动轴;19-保温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47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电膜
- 下一篇:兼具教学演示、实训与考核功能的三合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