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镁异种金属连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85856.8 | 申请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5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孙大千;汪晓勇;李洪梅;谷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173 | 分类号: | B23K9/173;B23K35/28;B23K9/235;B23K103/1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王寿珍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镁异种 金属 连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材料、机械及汽车、轨道客车等行走机械技术领域的一种钢-镁异种金属连接方法,属于异种材料连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作为制造业支柱产业的汽车、轨道客车等行走机械工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轻量化、节能、环保和安全已成为当今汽车、轨道客车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外汽车、轨道客车轻量化的实现途径和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二是结构轻量化设计与优化;三是新型制造工艺技术的使用。镁合金由于其具有密度低,比强度、刚度高,易于回收等一系列优点,被誉为21世纪绿色工程金属结构材料和最重要的商用轻质材料。因此,在设计和制造中增加镁合金等轻质材料的应用量是实现汽车、轨道客车轻量化的有效途径。随之而来的钢-镁异种金属的连接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Metal inert-gas arc welding,MIG)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及易实现焊接自动化等优点,已成为汽车、轨道客车制造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焊接技术之一。但是,由于钢和镁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钢-镁异种金属的焊接性极差。迄今为止,尚无适用于钢-镁异种金属MIG焊的焊接工艺,采用铝(镁)合金MIG焊工艺,钢-镁接头的抗拉强度小于20MPa,无法实现可靠的连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钢和镁的熔点相差很大(800℃以上),且镁的沸点较低(1100℃),很难通过熔合实现连接;(2)钢/镁界面的Fe和Mg之间不发生冶金反应、液态镁对固态钢的润湿性差,很难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3)镁及镁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大(约为钢的2倍),易引起较大的焊接应力、变形,且明显增加接头产生裂纹的倾向;(4)氢在镁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急剧减小,焊缝易产生气孔缺陷。这已成为制约汽车、轨道客车等行走机械轻量化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基于钢和镁的物理化学性质、钢-镁异种金属的焊接性问题及MIG熔-钎焊特点,通过优化焊丝化学成分和焊接工艺参数促进钢/镁界面冶金反应提高接头性能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研发的钢-镁异种金属MIG熔-钎焊连接技术在汽车、轨道客车等行走机械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其它工业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镁异种金属连接方法,该方法基于熔-钎焊钢/镁界面Fe和Al的反应机理、界面温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及界面反应产物(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性质,通过优化镁合金焊丝成分和焊接工艺参数促进钢/镁界面Fe和Al的冶金反应、限制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提高钢-镁异种金属MIG熔-钎焊接头的力学性能及焊接质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钢-镁异种金属连接方法,按以下工艺步骤进行:
a)坡口加工:钢-镁接头形式为非对称的V形坡口对接,钢的坡口面角度θ1=40-50°,镁及镁合金的坡口面角度θ2=25-35°。通过增大钢的坡口面角度,增加钢/镁界面的面积,改善接头的力学性能。
b)焊接材料:钢-镁异种金属连接使用镁合金焊丝(直径1.2mm、1.6mm),主要化学成分为Mg-(5-7)%Al-(0.6-1.2)%Zn。通过优化镁合金焊丝及焊接熔池(焊缝)成分,促进钢/镁界面的冶金反应、限制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提高接头的力学性能。
c)焊接工艺:钢-镁异种金属连接采用MIG熔-钎焊方法;焊接过程中,焊丝指向钢坡口面的下部约2/3板厚处,焊接参数为:焊接电流130-150kA、电弧电压20-22V、焊接速度0.5-0.7m/min,氩气流量15-18L/min。通过优化焊接工艺参数及焊接热输入量,促进钢/镁界面的冶金反应、限制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提高接头的力学性能和焊接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58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