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目录的存储方法、查询方法及节点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7653.2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4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程永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目录 存储 方法 查询 节点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目录的存储方法、查询方法及节点控制器。
背景技术
在由高性能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后文也简称处理器)组建的缓存一致性非对称存储器访问(Cache Coherence Non-Uniform Memory Access,CC-NUMA)系统中,由于CPU本身的对接扩展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将CC-NUMA系统中的多个CPU划分到不同节点(Node)中,再由节点控制器(Node Controller,NC)进行多CPU扩展,以增加可并行运行的CPU个数,从而提升CC-NUMA系统的性能。
一个简单的CC-NUMA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所示的CC-NUMA系统共包含N+1个节点,分别为Node0~NodeN。以Node0为例,其包含一个NC以及由该NC控制的n个CPU。其中,每个CPU都有自己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该Cache具体可以为L3Cache,即图1中标示的L3。此外,每个CPU还可以进行内存扩展,比如可以在CPU原有内存的基础上,通过新增如图1所示的双列直插内存模组(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DIMM)来实现对CPU的内存扩展。
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每个CPU都有自己的L3Cache,并且可以进行内存扩展,该系统中的任意CPU可以对该系统中的除该CPU外的其他CPU的内存进行一致性访问。
按照现有技术,针对每个NC而言,其需要通过保存如图1所示的Dir即目录(Directory),来实现记录该NC所在节点内的CPU内存中的数据被其他节点(即不同于该NC所在节点的其他节点,也称远端节点)的CPU缓存的情况,以维护不同节点间的数据一致性。比如,假设Node1中的CPU缓存了Node0中的CPU的内存中的某数据,则控制Node0的NC需要利用一个Dir来记录该数据被Node1缓存这一情况,并在该目录中对Node1中的CPU对该数据的占用状态(可能为共享或独占)进行标示。由于对CPU的内存扩展可能使得CPU具有容量非常大的内存,因此,为了实现对远端节点对于CPU的内存中的数据的缓存情况进行充分记录,维护目录的NC上通常也可以通过新增DIMM的方式来实现对目录的存储空间进行扩展,以满足大量的目录对于存储空间的需求量。
一般地,目录与CPU的内存中的数据量的对应关系是:一条目录对应CPU内存中的一个缓存块(Cache Line),即每一条目录记载的是一个Cache Line的数据被远端节点缓存的情况。其中,一个Cache Line的数据量大小可以是512bit。
以Ivy-Bridge EX这一CPU为例,其L3Cache的容量为37.5MB,从而每个这样的CPU实际可以缓存的Cache Line的最大个数为37.5MB/64B=600K个。对于一个32P的CC-NUMA系统,即共包含32个CPU的CC-NUMA系统而言,由于针对该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其对应的所有远端节点共包含30个CPU,从而该节点的NC总共需要维护的目录的最大个数为30×600K=18M个。由于对于任何一个CPU而言,其对于远端节点中数据的缓存状态是处于变化中的,因此这也就使得NC维护的目录处于动态变化中。仍然以该32P的CC-NUMA系统为例,假设某节点中CPU的数据X被远端节点进行缓存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么该节点中NC所维护的目录就需要发生相应变化。特别地,在该NC所维护的目录已达到最大个数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对数据X所对应的目录进行保存,该NC只能通过删除掉某条目录的方式,为数据X所对应的目录释放出存储空间,并通知该目录中记录的CPU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删除。
由上述目录的更新方式可以看出,若NC用于维护目录的存储空间过小,势必导致CC-NUMA系统中频繁出现通知CPU删除其缓存的远端节点的数据的情况,从而会严重影响CPU对于其缓存的远端节点的数据的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76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