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层位数据异常自适应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8238.9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0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肖盈;王小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郭韫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层位 数据 异常 自适应 校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层位数据异常自适应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层位追踪在地震资料解释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准确性对后续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起着重要作用。地震层位追踪可以简单地分为人工追踪,自动追踪,以及人工半自动追踪,近年来商业地球物理软件以及一些地球物理工作者研发了地震层位追踪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地震波形的波峰或者波谷追踪,其他层位追踪的方法如《基于高阶统计量的层位自动追踪技术》(彭文,熊晓军等,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12月),甚至一些商业地球物理软件中出现了三维的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层位自动追踪相比二维自动追踪更能减轻解释人员的层位解释人员的劳动强度,但是三维层位自动追踪也需要横向连续性更好的地震资料,数学方法也更为复杂,追踪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地球物理多解性这也直接导致了追踪出来的层位出现“串层”现象。导致“串层”现象是很多,比如沉积过程中削蚀作用出现的不整合面就是原因之一。通过采集的地震数据分析地下地质情况是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在地震数据上同相位轴的“交叉”往往是出现层位自动追踪“串层”的重要原因,全三维中心扩散的追踪方法是基于一个种子点的扩散的层位追踪方法,假设层位T1,T2相交一点A,假设T1上的种子点扩散到交叉的同相轴处A点的时候,A点是层位T1,T2的公共点,因此A点扩散到T1,T2层位上的概率是相等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多的“串层”都来自于这种同相轴的交叉,串层对于层位解释极为不利,如果解释人员发现了层位的“串层”会采用手动方法改动,但这同样是一个繁重的工作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层位数据异常自适应校正方法。由于同相轴交叉引起三维自动追踪的层位出现“串层”现象,这种“串层”的现象在数字信号中就表现为信号出现异常值,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可以处理这些异常点,并且将异常点校正到正常的层位位置之上。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将层位数据上的异常点校正到正常的层位位置之上,为三维地震的层序解释提供精确的层位数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层位数据异常自适应校正方法,包括:
(1)输入原始层位数据,以及多项式的最高拟合次数;
(2)自适应得到层位数据的趋势线及最佳层位数据趋势线;
(3)根据所述最佳层位数据趋势线计算出新的层位数据,该新的层位数据即为校正后的层位数据;
(4)输出步骤(3)得到的校正后的层位数据。
所述步骤(1)中的多项式的最高拟合次数为k,k=1,2,3……50。
所述步骤(2)是这样实现的:
(21)自适应得到层位数据的趋势线:
设原始层位数据为d=d(n),n=1,2,.........N,d为层位数据,n为离散数据序列号,N为数据长度;
拟合的多项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82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