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磺胺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8903.4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4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周成合;张慧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03/36 | 分类号: | C07D303/36;C07D295/26;C07D203/24;C07D205/04;C07C311/39;C07C303/38;C07D249/08;C07D249/14;C07D233/95;A61K31/4196;A61K31/4178;A61K31/396;A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磺胺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类新的有机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制药用途。
背景技术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开发较早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其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前体物(嘌呤、嘧啶)的合成,进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目前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细菌感染,具有抗菌谱广、疗效确切、性质稳定、价格便宜等优点。
目前,对磺胺类化合物的研究主要是对其母体结构(对氨基苯磺酰胺)中的苯胺基或者磺酰胺基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以期改善磺胺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从而提高其生物活性,拓宽抗微生物谱。例如,在磺酰胺基上引入含氮杂环如嘧啶、哒嗪、噻唑、异噁唑等基团得到的化合物磺胺嘧啶、磺胺氯哒嗪、磺胺噻唑、磺胺异噁唑等,抗菌活性强于磺胺,已成功用于临床。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新颖的磺胺类衍生物,其抗微生物活性强于磺胺;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该磺胺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路线短、原料商业化程度高、价廉易得、方法简便;目的之三在于该磺胺类衍生物的制药用途。
为达到上述目的,经研究,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通式I-V所示的磺胺类衍生物:
式中,R1为氢或乙酰基;
R2为氢、2-氟、3-氟、4-氟、2,3-二氟、2,4-二氟、2,5-二氟、2,6-二氟、3,4-二氟、3,5-二氟、2-氯、3-氯、4-氯、2,3-二氯、2,4-二氯、2,5-二氯、2,6-二氯、3,4-二氯、3,5-二氯、4-碘、4-硝基、3-三氟甲基、3,5-二(三氟甲基)、2-甲基、3-甲基、4-甲基、2,3-二甲基、2,4-二甲基、2,5-二甲基、2,6-二甲基、3,4-二甲基、3,5-二甲基或3-甲氧基;
Im为咪唑基、2-甲基咪唑基、2-乙基-4-甲基咪唑基、2-苯基咪唑基、2-硝基咪唑基、4-硝基咪唑基、2-甲基-5-硝基咪唑基、1,2,4-三唑基、2-甲基苯并咪唑基、2-甲基-5-硝基苯并咪唑基或5,6-二甲基苯并咪唑基;
n为0至3的整数。
进一步,R1为氢或乙酰基;R2为2-氟、3-氟、4-氟、2,3-二氟、2,4-二氟、3,4-二氟、2-氯、3-氯、4-氯、2,3-二氯、2,4-二氯或3,4-二氯;Im为1,2,4-三唑基、4-硝基咪唑基、2-硝基咪唑基、2-甲基咪唑基或2-甲基-5-硝基咪唑基;n为0至3的整数。
进一步,所述磺胺类衍生物为下述化合物中的任一种:
化合物I-1:N-(4-(N,N-双(环氧乙烷-2-基甲基)氨磺酰基)苯基)乙酰胺;
化合物II-1:N-(4-(嗪-1-基磺酰基)苯基)乙酰胺;
化合物II-2:N-(4-(吖啶-1-基磺酰基)苯基)乙酰胺;
化合物III-1:N-(4-(嗪-1-基磺酰基)苯基)-N-(2,4-二氟苄基)乙酰胺;
化合物III-2:N-(4-(嗪-1-基磺酰基)苯基)-N-(2,4-二氯苄基)乙酰胺;
化合物III-3:N-(4-(吖啶-1-基磺酰基)苯基)-N-(2,4-二氯苄基)乙酰胺;
化合物III-4:N-(4-(吖啶-1-基磺酰基)苯基)-N-(3,4-二氯苄基)乙酰胺;
化合物IV-1:N-(4-(N-(2-(1H-1,2,4-三唑-1-基)乙基)氨磺酰基)苯基)-N-(2,4-二氟苄基)乙酰胺;
化合物IV-2:N-(4-(N-(2-(1H-1,2,4-三唑-1-基)乙基)氨磺酰基)苯基)-N-(2,4-二氯苄基)乙酰胺;
化合物IV-3:N-(4-(N-(3-(1H-1,2,4-三唑-1-基)丙基)氨磺酰基)苯基)-N-(2,4-二氯苄基)乙酰胺;
化合物IV-4:N-(3-(1H-1,2,4-三唑-1-基)丙基)-4-(3,4-二氯苄氨基)苯磺酰胺;
化合物V-1:N-(4-(N,N-双(2-羟基-3-(1H-1,2,4-三唑-1-基)丙基)氨磺酰基)苯基)乙酰胺;
化合物V-2:N-(4-(N,N-双(2-羟基-3-(4-硝基-1H-咪唑-1-基)丙基)氨磺酰基)苯基)乙酰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89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