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昼夜间行驶灯之反光罩配光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90369.0 | 申请日: | 2013-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1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铿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兰汽车配件制造(平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3/02 | 分类号: | F21V3/02;F21V7/10;F21V5/00;F21W101/10 |
代理公司: | 嘉兴君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沈志良 |
地址: | 314200 浙江省平***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昼夜 行驶 反光 罩配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配光效率的汽车昼夜间行驶灯的反光罩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昼间行驶灯是一种在汽车发动时立即自动开启的信号灯具。此灯具安裝在车身前部,使车辆在白天行驶时,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他道路使用者对汽车的可見度,增加道路安全性。早期的汽车昼夜间行驶灯为满足标准要求,大多采用卤素灯泡,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所设计的汽车昼夜间行驶灯系采用高亮度的LED光源,能大幅降低需要的电能,增加蓄电池的寿命,而且LED光源最长寿命更达10000小时,几乎等同于车辆的使用年限;但汽车昼夜间行驶灯对于配光性能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中心发光强度不得低于400cd,且不高于800cd;低于400cd就达不到提醒功能,而高于800cd则会影响对向车道之其他驾驶员的视线,容易发生事故。
使用高功率的LED时,通常要透过中介元件(透镜或反光罩)来对其光能做合理分配和利用,其亦为汽车昼夜间行驶灯的配光性能能否达到国家及国际标准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高效率的配光结构也是LED汽车昼夜间行驶灯亟待解決的问题。
发明內容
本发明的目的,系提供一种有效克服习知汽车昼夜间行驶灯之配光光斑不均匀、设计周期长、光能利用率低、尺寸限制大等缺点,而提供一种具有光斑均匀、设计周期短、光能利用率高等特点的反光罩配光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系在环状的反光罩內径壁面形成复数锯齿形结构,所述锯齿形结构的波峰与波谷系呈弧形状且在反光罩的轴向延伸,藉此,设于反光罩底部的光源发光时,利用该些锯齿形结构得以更高效率地反射﹑折射出光线。
本发明的再一特征,系在反光罩內径壁面的四个角落设置相对于其他各边为大的锯齿形结构,使得光线得以在该些角落区域变得良好的反射补偿。
本发明的优点是:当设于反光罩底部的光源发光时,得以利用该些锯齿形结构更高效率地反射﹑折射出光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之反光罩结构之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二2为显示本发明之反光罩结构之实施例平面示意图。 图3为沿第2图之A-A’方向的剖面图,同时显示本发明之反光罩反射光线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元件符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更祥细的说明,俾使熟习该项技艺者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如第1图与第2图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反光罩结构,该反光罩1具有延伸一深度的內空间10,该內空间10的內径壁面为反光面101,內空间10的底部则提供设置至少一光源2(如第3图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系采用发光二极体(LED)做为光源。所述反光面101的较佳实施例,系形成为从反光罩1之前面观看时具有复数锯齿形结构11,且该锯齿形结构11的尺寸在反光罩1內径壁面的四个角落相对于其他位置较大;此外,所述锯齿形结构11的波峰111与波谷112系呈弧形状且在反光罩1的轴向延伸。
如第3图所示,藉由前述的反光罩结构,当设于反光罩1底部中央的光源2发光时,部分光线会直接投射出反光罩,而部分光线则会投射至反光面101,进而利用该些锯齿形结构11将光线反射及折射出反光罩1;其中,光线在反光罩1之各角落区域可以藉由较粗大的锯齿形结构反射及折射而变得良好的反射补偿,进而变得更高效率的配光。
本发明系采用以下方法制造产生具有前述优点的反光罩配光结构: (1)LED光源选择:从LED光源发光角度、色温、光强分佈、正向电压进行选择。 (2)分析标准:根据标准反光罩的配光分佈计算出对应的照度分布图,将产生的光斑范围割分为n个等面积网格,再计算出单位网格面积的光通量。 (3)根据实际反光罩的尺寸,将光源的光通量分为三部分:直射利用区﹑直射不可利用区﹑反射利用区,割分反射利用区光通量与直射利用区的总合光通量,对应目标椭圆光斑单位面积光通量。 (4)根据折反射定律建立光线方程式和能量方程式,转化为数学模型。 (5)为了得到美观和混光效果,将反光罩所设的平滑曲面割分为多个曲面,即本发明之锯齿形结构,再利用电脑软体之编辑器编写程式,求解出一系列的多个曲面坐标点。 (6)将坐标点导入绘图软体,将点连接成封闭形状;由点到线,线到面,面到实体,从而导出模型。 (7)将模型导入适当的电脑光学软体进行光学模拟验证。 (8)在光学软体中验证的结果如符合设计的要求即输出模型,如与设计要求有偏差,则重复上述(2)-(7)步驟,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以上所述者仅为用以解释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具以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发明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发明之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发明意图保护之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兰汽车配件制造(平湖)有限公司,未经宜兰汽车配件制造(平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03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