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私家车行车监控与报警系统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91599.9 | 申请日: | 2013-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8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5/10 | 分类号: | G08B25/10;G05B19/418;H04N5/2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私家车 行车 监控 报警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车载监控系统,公开了一种私家车行车监控与报警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机动车的数量也在猛速增加,尽管机动车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伴随而来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也日益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平均每年已达7.6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10亿元。而在近几年事故纠纷案件中,有30%是有关交通事故的。由于事故类型繁多,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赔偿主体难以确定。只有在对事故现场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认定,因此获得事故发生现场的第一手资料非常重要。而根据目前的现状,除非在重要交通路口有现场的视频信息,其他场合都无法获得准确资料,即便在安装有摄像头的交通路口也很难获得车辆当时的详细信息,这给复杂交通事故的营救及后续赔偿工作都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便于后续营救和事故处理工作的开展,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公共交通上已经安装了车载监控装置。这些装置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全程工作,在联网的情况下,车内的任何信息都一览无余,这对于公共交通是非常合适的,但对于私人车辆尚有不便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监控装置无法了解到车外的信息状况,非常不利于事后的事故责任划定与救助。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图像科学”也独立于信息处理,计算机理论,电视多媒体,信息互联网等学科而蓬勃发展,成为旨在研究“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取、变换、理解及综合利用”的崭新学科。同时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图像监控和数据采集的崭新 渠道,更为可喜的是硬件芯片的快速换代和Linux操作系统的日趋完善,目前的嵌入式系统基本已经告别单片机时代,而ARM化和Linux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私家车事故监控不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和视频采集技术的私家车行车监控与报警系统及其方法。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私家车行车监控与报警系统,为了解决私家车事故监控不便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私家车行车监控与报警系统,包括电源、处理器和摄像头,所述的处理器连接电源、摄像头以及CDMA通信模块和GPS定位模块;所述的处理器还连有加速度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所述的处理器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并嵌入算法逻辑模块。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处理器通过摄像头控制模块连接到摄像头,摄像头控制模块还连接有视频驱动、视频采集和储存器。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CDMA通信模块有受害人家属、医院以及交通控制中心的通信地址。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电源通过复位控制电路连接到处理器。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复位控制电路带有状态指示灯。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处理器还带有USB接口、SD卡槽以及时钟源。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私家车行车监控与报警系统还带有蜂鸣器。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摄像头通过USB接口连接到摄像头控制模块。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私家车行车监控与报警方法,为了解决私家车事故监控不便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私家车行车监控与报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车辆启动,电源连通处理器,正常行车过程中,整个系统处于待机状态,状态指示灯工作良好;
当车速发生改变时,加速度传感器与倾斜传感器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
经过A/D采样后,对电压信号进行判断,如果大于初始加速度阈值,则处理器通过摄像头控制模块开启摄像头,记录实时画面;
加速度传感器继续采集加速度信号,算法逻辑控制器进行算法逻辑分析,以确定是否发生了交通事故;
如果达到最终事故阈值,系统立即发出报警信息,由CDMA通信模块通知交通控制中心、受害人家属和医院;
交通控制中心通过GPS定位模块定位车辆位置。
当系统触发时,蜂鸣器发出蜂鸣警报。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对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的相应的电压信号的去噪和退耦处理方法是:在VS与COM端串接0.1uF的电容,并在电源的供电电路中串入一个小于100Ω的电阻,以达到退耦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15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通标志识别
- 下一篇:新型防近视振动器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