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螺旋机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94015.3 | 申请日: | 2013-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1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杨龙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龙龙 |
主分类号: | A01D45/02 | 分类号: | A01D45/02;A01D57/02;A01D57/26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郑晋周 |
地址: | 034100 山西省忻州***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收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全螺旋机。
背景技术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主产区位于世界第三大玉米带——中国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总的种植面积约1249.35平方公里,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
国外玉米收获机的研究与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目前美国、德国、乌克兰、俄罗斯等西方国家,玉米的收获已基本实现了全部机械化作业。用玉米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摘穗、剥皮、集穗,同时进行茎秆处理等项作业,然后将不带苞叶的果穗运到场上,经晾晒后进行脱粒。其工艺流程为:摘穗——剥皮——秸秆处理等三个连续的环节。然而国外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并不适合中国的农村的玉米收割。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玉米一次性摘穗和收集的问题,特别提供一种全螺旋机。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螺旋机,包括机壳,平行设置的若干分禾器、螺旋输送器、脱穗装置、动力传输结构和动力装置,所述的分禾器上设置有可转动的拨杆盘,分禾器与螺旋输送器连接,螺旋输送器尾端设有脱穗装置,脱穗装置的一侧设有运输装置,运输装置尾端设有横向设置的搅轮,搅轮末端设有玉米收集箱。
所述的分禾器的进杆口处右侧设有45°~50°的斜边,螺旋输送器为锥形,其中入口端截面的直径大于末端截面的直径。分禾器的进杆口处右侧设置的斜边可以使玉米杆在进入到螺旋输送器时为倾斜状,以便螺旋输送器输送玉米杆。
所述的脱穗装置包括与螺旋输送器同轴设置的脱穗辊I,脱穗辊I一侧设有脱穗辊II,脱穗辊I和脱穗辊II对向转动,在水平方向脱穗辊I的位置高于脱穗辊II;脱穗辊II的进口端设有协助过度器,所述的协助过度器为锥形,与脱穗辊II同轴转动。脱穗辊I和脱穗辊II对向转动将玉米穗从玉米杆上脱掉后,由于脱穗辊I高于脱穗辊II,玉米穗将会滚入设置在脱穗装置一侧的运输装置上。
脱穗辊I和脱穗辊II分为两种,可任意组合。
第一种,所述的脱穗辊I和脱穗辊II包括一根旋筋I,旋筋I上均匀设有9根肋筋。
第二种,所述的脱穗辊I和脱穗辊II包括9根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的拉筋,拉筋上焊有4根旋筋II。
脱穗辊I上侧设有扶穗器,所述的扶穗器是由机壳的部分结构构成,机壳位于脱穗辊I上侧处设有凸边,凸边的宽度小于脱穗辊I的直径,凸边包括上斜边和下斜边,上斜边和下斜边的夹角大于60°且小于90°;脱穗辊II上侧设有可水平移动的防损顶板。玉米杆在进入脱穗装置时,时常会有玉米穗倾倒向下的情况,为了保证玉米穗在脱穗时保持竖直向上的状态,因此在脱穗辊I上侧设置扶穗器。本发明的扶穗器是机壳的一部分,生产更加简便。而防损杆是为了避免玉米穗在脱穗时,由于脱穗辊I和脱穗辊II把玉米穗的根部损毁而设置的。
运输装置将脱完皮的玉米穗推送到搅轮上,由搅轮把玉米穗运输至玉米收集箱。
机体两侧的分禾器上设有相邻行防误拔,相邻行防误拔为半圆弧状,弧度为45°~50°。玉米割台剥皮机在前进过程中,机体两侧相邻行的玉米杆有时会被挤进分禾器内,这时玉米杆会因倾斜角度过大导致无法顺利脱穗。分禾器上设有相邻行防误拔后,则避免了类似情况的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 现有玉米收割机采用链条输送玉米杆,本发明采用螺旋输送器输送玉米杆,螺旋输送器输相比链条输送器更加稳定。
2. 脱穗辊II的进口端设有锥形的协助过度器,防止了玉米杆从螺旋输送器输送到脱穗装置时容易断杆的问题。
3. 脱穗辊II上侧设有可水平移动的防损杆,从而控制脱穗口的大小。解决了脱穗口过大会导致玉米穗根部受损,以及脱穗口太小则会导致玉米杆无法顺利脱穗的问题。
4. 分禾器上设有相邻行防误拔,则可以防止机体两侧相邻行的玉米杆被卷进分禾器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原理简图;
图3是本发明中脱穗装置示意图;
图4是第一种脱穗辊I和脱穗辊II的示意图;
图5是第二种脱穗辊I和脱穗辊II的示意图;
图中1-脱穗辊I,2-螺旋输送器,3-相邻行防误拔,4-拨杆盘,5-分禾器,6-协助过度器,7-防损顶板,8-运输装置,9-玉米收集箱,10-搅轮,11-动力装置,12-脱穗辊II,13-扶穗器,14-肋筋,15 -旋筋I,16-拉筋,17-旋筋II。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龙龙,未经杨龙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40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送料机构
- 下一篇:腺普甲硫氨酸的生化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