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耗能防撞站房柱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95815.7 | 申请日: | 2013-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3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陆新征;蒋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B1/9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贾玉姣;黄德海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耗能 防撞站房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耗能防撞站房柱。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但是,脱轨事故一直是铁路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由于车速过快、不合理的铁道防护措施、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火车自身的问题等原因造成了各国的火车脱轨事故屡见不鲜,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对于高铁车辆,由于运行速度快,一旦发生脱轨与周围建筑物发生碰撞,将会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7月12日,一列从巴黎出发的火车以接近每小时160公里的时速,在经过距巴黎以南40公里的埃松省奥尔日河畔布雷蒂尼车站时,突然断成了两截,有大约6节车厢冲上并且侧翻在了站台上,截至2013年7月20日,事故导致6人死亡,60多名旅客受伤,其中9人伤势严重,脱轨的车厢和站台严重损毁。因此,研发高效可靠的脱轨列车撞击防护装置,对于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容易遭到脱轨列车撞击,也是撞击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类临近铁路轨道的建筑物就是各类火车站房结构。现代新型列车站房结构一般为大跨高架结构,高速列车高速穿过(即正线)或到站停车在(即到发线)大跨高架结构底部。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高铁站房的结构柱外边缘与列车限界之间的距离非常有限,往往不到1m,这对研发可靠高效的防脱轨列车侧向撞击柱提出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新型高速列车的造价也很高、且脱轨列车里面也可能有大量的乘客,在避免列车侧向撞击导致站房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的同时,还应当尽量减轻对脱轨列车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耗能防撞站房柱,该站房柱通过设置软钢耗能器可以有效地衰减列车侧向撞击的能量,可大大提高站房结构及列车内部人员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包括:站房柱;外包钢板,所述外包钢板设在所述站房柱的外周壁上;刚性夹套,所述刚性夹套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刚性夹套套在所述外包钢板外且与所述外包钢板彼此间隔开;软钢耗能器,所述软钢耗能器设在所述外包钢板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刚性夹套之间以及所述外包钢板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刚性夹套之间,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平行且与列车轨道垂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通过在站房柱外设置外包钢板和刚性夹套,并在外包钢板和刚性夹套之间设置软钢耗能器,可以有效地衰减列车侧向撞击的能量,减弱耗能防撞站房柱的受撞强度,减轻脱轨列车和列车内部人员的伤害,从而可大大提高站房结构及内部人员的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所述刚性夹套包括:内钢板,所述内钢板与所述软钢耗能器连接;外钢板,所述外钢板设在所述内钢板的外侧且与所述内钢板彼此间隔开;加劲肋,所述加劲肋设在所述内钢板和所述外钢板之间。刚性夹套可以将脱轨列车对站房柱的撞击力分散,并传给软钢耗能器。
所述刚性夹套是焊接制成的。这样可以现场拼装,降低了刚性夹套的施工难度。
所述外包钢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站房柱底部高度相同。这样外包钢板从站房柱的底部一直向上包裹,加强了站房柱的强度和刚度。
所述外包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刚性夹套的上表面高度相同。
所述刚性夹套高度为1.5~2.5m。
所述刚性夹套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距所述轨道所处平面的高度为1~2m。
所述刚性夹套与所述轨道平行的侧壁到同侧的所述外包钢板的侧面的距离为200-800mm。这样耗能防撞站房柱可以设置在较小的空间,可以很方便的安装在各类新建的站房柱和既有的站房柱上,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所述软钢耗能器为多个,所述多个软钢耗能器在水平方向上彼此紧贴设置成一排。
所述软钢耗能器为多排。这样可以更好地衰减列车侧向撞击的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耗能防撞站房柱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轨道1;站房柱2;刚性夹套3;外钢板4;加劲肋5;内钢板6;软钢耗能器7;外包钢板8;第一侧面81;第二侧面82;间隔空间9。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58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