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磷酸盐包埋材料熔模铸型的脱气剂及铸型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96186.X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1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新洋诚义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1/08 | 分类号: | B22C1/0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兰艳文 |
地址: | 5500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磷酸盐 包埋 材料 铸型 脱气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口腔铸造高熔合金的材料领域,具体地涉及为磷酸盐包埋材料中脱气剂的添加及其铸型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口腔修复中,为完成由蜡型到金属修复体的过程,需依靠包埋材料的阴模来实现。首先用蜡条在蜡型上留出铸道,再将蜡型埋入包埋材料调制成的糊状物中。铸造时加热使蜡型熔化挥发,形成空腔,然后向腔内注入熔化的金属,冷却后脱模便得到金属修复体。包埋材料要完成调和-浇注-凝固-干燥-预热-铸造-冷却脱模的过程。
基底合金(镍铬合金、钻铬合金)因其机械强度高,耐腐蚀性好,价格较金合金低,现已广泛应用于可摘局部义齿,固定义齿和烤瓷熔附金属修复体的制作。但基底合金熔点高(>1100℃),收缩率大(2%左右),铸造收缩影响了修复体的精确性,影响了修复效果,产生修复体就位困难、密合性差、松动脱落等问题。磷酸盐系包埋材料具有膨胀量大,耐高温的优点,其膨胀率与基底合金的收缩率相似,故目前多采用此类包埋材料补偿基底合金的铸造收缩。
磷酸盐包埋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方石英或两者的混合物,占总重量的70%-85%。结合剂为磷酸盐,显微结构可见大量NH4MgPO4.6H2O针柱状晶体。铸造时铸金的冷却收缩通过包埋料的体积膨胀来补偿,磷酸盐包埋材料热膨胀主要来源于方石英、石英的晶形转化时的体积膨胀。磷酸盐包埋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由于NH4MgPO4.6H2O晶体结晶水的丧失,氨气的逸出,会使铸型显气孔率增大,体积密度减少,耐压强度下降。而高频离心铸造时高熔合金会对铸型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若铸型耐压强度不够或在铸型局部薄弱位置(气孔),高熔合金会击穿铸型。铸型被击穿不仅会造成铸造失败、材料浪费而且还会损伤铸造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减少和避免磷酸盐包埋材料熔模铸型时气体逸出导致的铸型显气孔率增大,体积密度减少,耐压强度下降等不利因素,而提供一种适合于磷酸盐包埋材料熔模铸型用脱气剂配方及铸型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磷酸盐包埋材料熔模铸型的脱气剂,由高温消泡剂硅氧烷和分散剂聚丙烯酸钠复配得到,两者具体添加量分别为磷酸盐包埋材料用量的0.1-0.8wt%和0.1-0.5wt%。
脱气机理为脱气剂的添加,能改变气膜的表面张力,使微小气泡聚集成大气泡,提高气泡上升速度,有效帮助气体快速排出或消融。
其磷酸盐包埋材料高温铸型制备步骤为:
1.按上述比例取磷酸盐包埋材料和脱气剂调和,真空搅拌30s;
2.将调拌后的包埋材料倒入不锈钢圆柱体内,制成直径20mm、高30 mm的试样5个;
3.待包埋材料凝固后,置于110℃干燥箱内烘干24h后,又置于900℃烧结炉内烧3h。
所述磷酸盐包埋材料为X一20 Chrome磷酸盐包埋材料或GILVEST II S磷酸盐包埋材料或贺利氏磷酸盐包埋材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脱气剂为无毒配方,添加工艺简单,使用量少,成本低;
2、可使磷酸盐包埋材料熔模铸型时无裂纹、气孔产生,增大耐压强度,
可将铸型合格率提高5-8%;
3、对铸型其他性质无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用于磷酸盐包埋材料熔模铸型的脱气剂及铸型制作方法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以下为磷酸盐包埋材料高温铸型制备步骤:
1、磷酸盐包埋材料和脱气剂调和,真空搅拌30s;
2、将调拌后的包埋材料倒入不锈钢圆柱体内,制成直径20mm、高30 mm的试样5个,同样方式制作不加脱气剂的磷酸盐包埋材料5个;
3、待包埋材料凝固后,置于110℃干燥箱内烘干24h后,又置于900℃烧结炉内烧3h;
4、按国标GB/T2997-1982分别测量铸型的气孔率;
5、用混凝土抗压试验机分别测量铸型的抗压强度。
实施例1:
包埋材料:X一20 Chrome磷酸盐包埋材料及专用液;
脱气剂添加量:硅氧烷为0.1wt%+聚丙烯酸钠0.1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新洋诚义齿有限公司,未经贵阳新洋诚义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61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