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绝热材料和绝热管道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99414.9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65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马蓓蓓;任毅;姚雪容;罗水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L59/02 | 分类号: | F16L5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绝热材料 绝热 管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绝热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材料由表面附着有液态树脂的中空纤维固化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材料,其中,以100重量份的所述中空纤维为基准,所述液态树脂的含量为20-150重量份,优选为40-70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绝热材料,其中,所述中空纤维为中空玻璃纤维、中空陶瓷纤维和中空聚合物纤维中一种或多种;所述液态树脂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呋喃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酯类树脂和三元乙丙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绝热材料,其中,所述中空纤维表面还附着有无机材料,所述无机材料为氯化镁、氧化镁、碳酸镁、石墨粉、炭黑、云母粉、钛白粉、白水泥、石英砂和滑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以100重量份的所述中空纤维为基准,所述无机材料的含量为1-50重量份。
5.一种绝热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管道包括由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绝热材料制成的管状的纤维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绝热管道,其中,所述绝热管道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纤维层内表面上的第一树脂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绝热管道,其中,所述绝热管道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纤维层外表面上的第二树脂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绝热管道,其中,所述第一树脂层中的第一树脂和第二树脂层中的第二树脂相同或不同,并各自独立地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呋喃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酯类树脂和三元乙丙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绝热管道,其中,所述第一树脂层中还含有第一保温填料和/或第二树脂层中还含有第二保温填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绝热管道,其中,以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一树脂为基准,所述第一保温填料的含量为1-50重量份;以100重量份的所述第二树脂为基准,所述第二保温填料的含量为1-50重量份;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温填料和第二保温填料相同或不同,并各自独立地为硅藻土、气凝胶和珍珠岩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绝热管道,其中,所述绝热管道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纤维层上的增强层,所述增强层由表面附着有可固化树脂的纤维固化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绝热管道,其中,所述绝热管道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树脂层上的增强层,所述增强层由表面附着有可固化树脂的纤维固化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绝热管道,其中,所述第一树脂层的厚度为2-20mm,所述纤维层的厚度为0.1-10mm,所述第二树脂层的厚度为2-20mm,所述增强层的厚度为0.5-5mm。
14.一种绝热管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表面附着有液态树脂的中空纤维固化,以形成管状的纤维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形成所述纤维层的方法包括将表面附着有液态树脂的中空纤维缠绕在管道芯轴模具上,固化以使形成的纤维层包覆在管道芯轴模具的外围,然后去除所述管道芯轴模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以100重量份的所述中空纤维为基准,所述液态树脂的用量为20-150重量份;优选地,所述液态树脂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呋喃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酯类树脂和三元乙丙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中空纤维为中空玻璃纤维、中空陶瓷纤维和中空聚合物纤维中一种或多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中空纤维表面还附着有无机材料,所述无机材料选自氯化镁、氧化镁、碳酸镁、石墨粉、炭黑、云母粉、钛白粉、白水泥、石英砂和滑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以100重量份的所述中空纤维为基准,所述无机材料的用量为1-50重量份。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在将表面附着有液态树脂的中空纤维缠绕在管道芯轴模具上之前,将含有第一树脂和选择性含有第一保温填料的第一固化体系涂覆在所述管道芯轴模具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941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支架
- 下一篇:输油管道热、泵站的清管装置及其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