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行星轮系式无级自动变速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99998.X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1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徐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攀 |
主分类号: | F16H3/76 | 分类号: | F16H3/7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 |
地址: | 214112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行 星轮系式 无级 自动 变速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机构,具体涉及包括双行星轮系的无极自动变速机构。
背景技术
变速机构是一种在输入轴转速或扭矩不变的情况下,使输出轴获得不同的转速或扭矩传动装置,即通过变速或变矩,以满足不同工况的需要,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以汽车领域为例,为了满足在起步、加速、行驶以及克服各种道路障碍灯不同行驶条件下对驱动车轮牵引力及车速不同要求的需要,在发动机和驱动桥之间通常装有变速器。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变速器经历了非自动变速机构向自动变速器、从有级到无级的发展,比如传统的带轮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等,这类变速机构的变速比单一为有级变速,但制造成本低,而且工艺较为成熟;又比如基于力矩变速的液力自动变速器(AT),能自主实现无极变速,但是机构复杂,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且由于液力耦合器在使用过程中汽车输出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转化为油温,所以经济性相对较差。除上述外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全自动变速器还有机械无级自动变速器(CVT)、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AMT),前者基于一对V形带轮、钢制皮带以及一套液压及电脑微控系统来实现无极自动变速,该变速器技术含量高,制造复杂,成本高,传动带寿命相对较短,维护成本高,且由于受到如材料性能等多方面技术上的限制,其目前主要限制在小功率汽车上使用;后者基于传统变速器以及电脑控制的自动操作机构实现有级、自动变速,虽然其易于制造且成本低,但是其换档性能较差,换挡时有顿挫感,低档时顿挫感尤其明显,另外,该变速器只能实现有级变速,而不能实现无极变速,且需引入外界干预。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双行星轮系式无级自动变速机构,通过在主功率循环流之外创建一个仅受外部转动角速度或扭矩影响的内部功率循环流,通过改变内部循环流的大小进而得到适合的输出扭矩及转动角速度,能够实现自动、无极的变速功能,且省却了现有技术中的液力机制,具有较高的经济相对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双行星轮系式无级自动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行星轮系、第二行星轮系,所述第一行星轮系包括第一太阳轮、与第一太阳轮外啮合的第一行星轮、与第一行星轮内啮合的第一齿圈,第一行星轮通过轴承装在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二行星轮系包括第二太阳轮、与第二太阳轮外啮合的第二行星轮、与第二行星轮内啮合的第二齿圈,第二行星轮通过轴承装在第二行星架上,第一太阳轮及第二太阳轮通过轴承装在中心轴上,中心轴两端通过轴承装在机器壳体上,第一中间轴上的第一齿轮与第一太阳轮啮合,第二太阳轮与第一行星架固定连接,第二行星架上固接有第三齿轮,第三齿轮与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二齿轮啮合,第一中间轴及第二中间轴均可转动地装在机器壳体上;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固定连接,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通过轴承装在机器壳体上。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
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的所述固定连接部分的外周设有外齿,怠速齿轮与所述固定连接部分上的外齿啮合,怠速齿轮通过滑动轴承装在安装轴上,安装轴固定装在机器壳体上,怠速齿轮通过在安装轴上滑动与所述两套行星轮系连接或断开。
所述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及第三齿轮均通过轴承装在中心轴上。
所述第一中间轴为输入轴,第二中间轴为输出轴,第二中间轴通过单向离合器装在机器壳体上。
所述第一中间轴为输出轴,第二中间轴为输入轴,第一中间轴通过单向离合器装在机器壳体上。
所述固定连接的第一行星架与第二太阳轮为一体结构。
所述固定连接的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为一体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攀,未经徐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99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蜣螂表面结构仿生齿轮
- 下一篇:一种水性耐高温无机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