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门内饰板与内水切的搭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2021.9 | 申请日: | 2013-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6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易兵;尹兆明;张瑞鹏;邹军;王远宏;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B60J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内饰板 内水切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部件,具体涉及一种车门内饰板与内水切的搭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成熟,从对汽车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安全性能等的基本要求,已经上升到对舒适性、储物空间、维修方便性等多方位的追求。随着汽车配置的不断增高,车门内部的零部件也越来越复杂,伴随着维修频次的增多,对门内饰板的拆卸要求也随之增高。参见图1所示,现在常见的一种从Y向装配的车门内饰板与内水切的搭接结构,采用弯曲的金属卡子连接。金属卡子2通过自身变形穿过门内饰板1上对应的安装孔6,进行内水切3与门内饰板1的卡接连接。金属卡子2的尺寸与安装孔6的尺寸相当,使金属卡子刚刚能通过安装孔6后便卡住,这样的连接配合比较牢固、稳定,所存在的缺陷;一是当车辆发生强烈的侧面碰撞时,受强烈碰撞的金属卡子2可能顶碎门内饰板1,碎块可能四处飞溅、危及车内乘员的安全;二是金属卡子2的尺寸与安装孔6的尺寸相当,致使装配比较困难;三是金属卡子2的尺寸与安装孔6的尺寸相当,虽然两者连接两者配合后相当牢固,但由于金属卡子2本身不容易恢复变形,在维修拆卸车门内饰板1的时候,金属卡子2很难从安装孔6中拔出。如果强行拔出可能导致金属卡子2变形而难以恢复,需要重新更换金属卡子2,才能进行维修后的安装;同时,如果强行拔出,还可能损坏门内饰板1上的安装孔6,严重时,需要更换门内饰板1才能进行维修后的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性好、安装和拆卸方便的车门内饰板与内水切的搭接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车门内饰板与内水切的搭接结构,包括门内饰板和内水切,所述内水切与车身连接,其上设有固定内蒙皮的安装槽;所述门内饰板与内水切相向的内表面上设有由上、下相互间距对置的上卡接和下卡形成的卡槽,所述内水切上设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弹性卡合件,其尺寸大于卡槽的尺寸,所述内饰板与内水切通过卡槽与弹性卡合件卡合连接;
所述上卡具有悬置的上外端,下卡具有悬置的下外端,所述上卡的上外端和下卡的下外端、上、下相向间距地悬置,形成所述的卡槽;
所述上卡的上外端增设向外倾斜延伸的导向面;
所述下卡的下外端增设向外倾斜延伸的导向面;
所述与卡槽相配合的弹性卡合件由硬质弹性材料制成;优选 弹性卡合件由PVC或者TPV制成;
所述与卡槽相配合的弹性卡合件近似头部大、体细的蘑菇;
所述连接固定内蒙皮的安装槽的形状尺寸与内蒙皮外轮廓的形状尺寸相适配;
所述上卡和下卡均为分体结构,所述上卡至少有一个以上,相互间距地水平排列;所述下卡至少有两个以上,相互间距地水平排列,并分别布置于上卡件下方的两外侧;
所述上卡和下卡均分别为整体结构,相互上下相向间距地对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含如下效果:
由于门内饰板与内水切相向的内表面上设有由上、下相互间距对置的上卡接和下卡形成的卡槽,内水切上设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弹性卡合件,内饰板与内水切通过卡槽与弹性卡合件卡合连接。因而不会出现门内饰板被金属卡子顶碎危及车内乘员安全的情况。同时,能够方便快捷的安装;且在维修拆卸时,由于弹性卡合件变形后能够恢复,很容易从卡槽取出,其本身不会损坏,更不会损坏卡槽;所以维修拆卸、安装也很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门的车内饰板与内水切的搭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门内饰板1、上卡接件11、上外端111、导向面1111、下卡件12、下外端121、导向面1211、金属卡子2、内水切3、内蒙皮4、安装槽32、卡槽5、安装孔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20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