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降噪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7203.5 | 申请日: | 2013-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34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3/02 | 分类号: | H04R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载语音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载降噪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双麦克风阵列技术进行语音降噪多应用在高端手机上,汽车内语音应用环境与智能手机应用有较大差别,在手机方面的降噪技术研究成果无法完全满足汽车内语音应用的要求。汽车内的噪声环境非常复杂,包含机械构件噪声,如发动机噪声,轮胎与路面摩擦噪声,汽车冲破空气而产生的风噪,外界大货车行驶过产生的噪声,内饰板等部件震动而产生的噪声,极其复杂的噪声场环境极大的影响了语音识别效果,影响汽车内人机交互效果。
目前市场上带有语音识别系统的车辆大多使用单克风或简单地几个麦克风罗列,不能进行声源定位,更不具备降噪处理能力,通常只是通过简单的软件降噪技术,但由于软降降噪技术的局限性,导致降噪效果不佳,语音识别效果不好。另一方面,麦克风与音响主机的连线过长,导致声音信号衰减,语音识别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降噪模块,可用于对车载复杂噪声环境进行降噪处理,实现语音识别前的预处理,提高语音识别效果。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载降噪模块,包括降噪模块外壳体、插接件、屏蔽罩、分隔板、麦克风、防风棉、防尘网、麦克风密封垫及模块主板;所述降噪模块外壳体包括有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屏蔽罩、分隔板和模块主板自上壳体向下依次设置于降噪模块外壳体内;在模块主板上间隔设置有两个麦克风麦,在麦克风与下壳体之间依次设置有麦克风密封垫、防尘网和防风棉;所述插接件通过降噪模块外壳体通过导线分别连接模块板及麦克风;所述两个麦克风同向设置采集声音信号,一路麦克风采集有效地声音信号,一路麦克风采集无关噪声信号,进行差分降噪处理后,输出给音响主机两路模拟音频信号。
所述两个同向麦克风之间的距离为75-85mm之间。
麦克风拾音孔的端面与下壳体的内端面为平面且平行。
所述麦克风拾音孔的端面与下壳体最外表面的距离小于5mm。
所述两个麦克风的中心连线与发音源为同一直线。
所述发音源与两个麦克风的中心连线的距离为30mm-60mm。
所述麦克风与降噪模块主板集成,无需连接线,同时提高降噪模块的输出电压至1V,增强声音信号。
外壳体通过四个内部定位BOSS柱与顶灯进行定位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可利用双硅麦7进行声源的定位。
2、降噪模块可通过差分降噪处理对信号进行噪声抑制。
3、通过提高输出电压增强声音音量,从而实现对语音信号进行预处理,提高语音识别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降噪模块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降噪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降噪模块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的是,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降噪模块,降噪模块的两个麦克风是同向的,一路麦克风拾取有效地声音信号,一路麦克风拾取无关噪声信号,两路麦克风中心线直接的距离要求保持75mm-85mm之间,最优在80mm效果最佳。进行差分降噪处理后,输出给音响主机两路模拟音频信号。其中,一路未经降噪蓝牙通话音频信号,一路为经降噪处理的语音识别音频信号。
如图2所示为麦克风7拾音孔表面与配合件下壳体最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保持在5mm以内效果最佳;在角度方面要求两个麦克风7之间的中心连线要求与发音源共线,有利于拾取声音信号及声源的定位。在距离上的要求为车载降噪模块距离发音乐之间的距离为30mm~60mm。
如图3所示降噪模块包括上壳体1,屏蔽罩2,分隔板3,模块主板4,麦克风缓冲垫5,下壳体6,硅麦7,防尘网8,防风棉9,插接件10。麦克风7、模块主板4、屏蔽罩2、分隔板3及麦克风密封垫5均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6内;防风棉9及防尘网8均黏贴在下壳体6上;麦克风7与模块主板4进行了集成,无需麦克风7与降噪模块之间的连线;分隔板3将模块主板的不同芯片进行隔离,防止相互之间电磁干扰;屏蔽罩2防止模块主板4与车内相邻件的电磁干扰;防尘网8与防风棉9避免车内灰尘的进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72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麦克风及其应用产品的封装结构
- 下一篇:纤维素类水溶液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