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转子和用于制造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9850.X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5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R.M.克莱伯;M.D.汉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5/02 | 分类号: | H02K15/02;H02K1/2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涛;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转子 用于 制造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2011年2月28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3/037,040的部分继续申请,该申请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主要涉及电动机。
背景技术
一些电动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并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动机可以被连接到储能装置,由此能实现在两者间传递能量。交流感应电动机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电动机,其使用感应电流来使电动机的转子的一些部分在电动机的操作期间受到磁化。交流感应电动机采用单相或多相电源来通过一系列定子产生旋转磁场,用以转动转子。旋转磁场通过转子中的多个导电条感应出电流。导电条中的电流与定子所产生的磁场反应,用以在转子处生成转矩来进行工作。
发明内容
一种用于制造感应电动机用的转子的方法包括:将第一助熔剂材料布置在转子芯的相应的多个导体条的多个第一暴露端上。第二助熔剂材料被布置在转子芯的第一端面上。导电材料的第一部分被铸造在所述多个第一暴露端之上,用以形成第一短路端环,用以电力地和机械地连接所述多个导体条。
本发明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1. 一种用于制造感应电动机用的转子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第一助熔剂材料布置在转子芯的相应的多个导体条的多个第一暴露端上;
将第二助熔剂材料布置在所述转子芯的第一端面上;以及
将导电材料的第一部分铸造在所述多个第一暴露端之上,用以形成第一短路端环,用以电力地和机械地连接所述多个导体条。
2.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导体条的每个具有相应的多个第二暴露端,所述第二暴露端位于所述第一暴露端的远端,并且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第一助熔剂材料布置在所述转子芯的相应的多个导体条的所述第二暴露端上;
将所述第二助熔剂材料布置在所述转子芯的第二端面上;以及
将所述导电材料的第二部分铸造在所述第二暴露端之上,用以形成第二短路端环,用以电力地和机械地连接所述多个导体条。
3.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助熔剂材料和所述第二助熔剂材料基本上是相同的助熔剂材料。
4. 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将所述多个导体条插入到所述转子芯中之后,将所述相同的助熔剂材料布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暴露端和所述转子芯的所述第一端面上。
5. 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将所述转子芯浸渍到呈液体或者带电粉末形式的所述相同的助熔剂材料的贮存器中,来将所述相同的助熔剂材料布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暴露端和所述转子芯的所述第一端面上。
6. 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喷涂或者通过其它表面沉积技术,来将所述相同的助熔剂材料布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暴露端和所述转子芯的所述第一端面上。
7.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将相应的多个导体条插入到所述转子芯中之前,将所述第一助熔剂材料布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暴露端上。
8. 如技术方案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一助熔剂材料布置在与相应的多个第一暴露端相邻的所述多个导体条的每个的中心部分上。
9.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导体条的每个包括铜或者铜基合金。
10.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转子芯包括钢板的叠片堆,并且所述第一端面包括钢。
11.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导电材料包括铝或者铝基合金。
12.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助熔剂材料从以下材料中选择:四氟铝酸铯(CsAlF4);CsAlF-络合物;和氟铝酸钾(K1-3AlF4-6)。
13.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助熔剂材料包括四氟铝酸钾(KAlF4)和五氟铝酸钾(K2AlF5)的混合物。
14. 如技术方案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K2AlF5是无水的,或者呈五氟铝酸钾水合物(K2AlF5·H2O)的形式。
15. 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导体条的每个包括在所述多个导体条的每个的所述第一暴露端和第二暴露端中的至少一个中限定出的孔。
16. 一种感应电动机用的转子,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98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