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对比样块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1113.3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2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荀国立;邱启艳;刘松平;史俊伟;侯军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44 | 分类号: | B29C70/4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李建英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孔隙率 检测 对比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成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对比样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大型客机上复合材料的用量超过50%,已经从传统的非承力件、次承力件过渡到主承力件。机身、中央翼盒等部件的全复合材料整体制造使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水平成为了影响飞机安全和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的客机制造和适航取证等都需对复合材料的孔隙率进行检测,确保复合材料构件的孔隙率控制在设计许可的范围之内。
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1)通过对复合材料构件的随炉件或者被检测复合材料零件的加工余量区取样,机械加工成小试块后进行金相观察分析,从而间接推测复合材料零件的孔隙率含量,这种方法由于成本较高、测试误差较大而在工程实践中逐步淘汰;(2)利用与已知孔隙率含量的复合材料样块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来自对比试块和被检测零件之间的超声信号衰减程度,来检测复合材料零件的孔隙率,这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孔隙率检测手段。
但是上述用于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的标准对比试块并没有成熟的制造技术,传统上是采用工程现场采样法,即在批量生产时遇到符合孔隙含量和分布均匀性要求的样块就收集,这种方法耗时极长,如果要收集一套成体系的样块,需要时间较长,而且收集的样块均匀性较差,给现场操作带来很多干扰。如果有新产品转入批量生产阶段,以前收集的样块回应厚度和材料体系的不同而对检测造成干扰,需进行补充或重新标定,这种方法显然是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航空制造业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样块制造收集时间过长而设计的一种可快速批量制造孔隙含量可控且分布均匀的孔隙率检测样块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对比样块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预浸料按照被检测结构件的铺层角度和层数进行下料,预留20-40mm的余量;
(2)在铺叠时,每层铺叠完成后在预浸料表面加入溶剂,溶剂为酒精或丙酮,纯度为化学纯及以上,当预制孔隙率为1%-1.5%对比样块时,喷洒量为60ml/m2-100ml/m2,当预制孔隙率为1.5%-2.0%的对比样块时,喷洒量为100ml/m2-140ml/m2,当预制孔隙率为2.0%以上的对比样块时,喷洒量≥140ml/m2,喷洒完成后立即进行下一层铺叠;
(3)铺叠完成后,在层压板表面依次铺上辅助材料:可剥离层、导气层,隔离层,在隔离层上表面盖上匀压板,然后用真空袋封装进罐;
(4)依据预浸料的材料特性,调整固化工艺进行固化,固化工艺为:在真空度低于-0.075MPa的环境下,升温至所用预浸料树脂的粘度最低值,热压罐内加压至0.25-0.4MPa,保持温度10-30分钟,停止抽真空,将真空管路连接大气,然后升温至180°,保温2—3小时,降温至70°以下,卸压出罐;
(5)固化结束后,除去层压板表面的辅助材料,利用超声检测仪判断对比样块的层压板孔隙均匀性,然后进行对比样块的孔隙率标定。
所述的预浸料为纤维增强高温环氧树脂基预浸料,纤维为碳纤维或玻璃纤维,树脂为BA9918、BA9916-II或977-2。
所述的树脂为BA9918,当预制孔隙率为1%-1.5%对比样块时,喷洒量为60ml/m2-80ml/m2,当预制孔隙率为1.5%-2.0%的对比样块时,喷洒量为100ml/m2-120ml/m2,当预制孔隙率为2.0%以上的对比样块时,喷洒量≥140ml/m2。
所述的树脂为BA9916-II,当预制孔隙率为1%-1.5%对比样块时,喷洒量为60ml/m2-90ml/m2,当预制孔隙率为1.5%-2.0%的对比样块时,喷洒量为100ml/m2-120ml/m2,当预制孔隙率为2.0%以上的对比样块时,喷洒量≥160ml/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11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