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式组合桩及其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11400.4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8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崔凤祥;刘永超;苏永刚;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0 | 分类号: | E02D5/50;E02D5/58;E02D5/48;E02D5/52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3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组合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桩及其施工过程,特别是一种复合式组合桩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因此房屋建筑向高层发展,各种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成为当前建设的主导。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沉降变形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承载力及变形要求,设计往往采用深长大直径灌注桩桩基础。
现有预制桩虽然施工中广泛应用,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缺点:例如:软土地基中桩周侧阻力发挥不完全;软土地基中竖向抗压荷载下桩身强度不能充分发挥;开挖施工不当时易发生桩身倾斜,造成对桩身的损害;焊接施工不当及桩头结构处理不当时,产生抗拔承载力无法满足要求;变形性能不够高,易脆性破坏等问题。
现有预制桩一般以锤击沉桩、静压沉桩施工为主,往往也存在着挤土,施工中对周围设施(地下构造物、管线)有影响;施工耗能高、产生噪声和空气污染;穿透各种夹层时有难度施工不当时易对桩身造成宏观或微观的损害;桩顶标高难以控制,而截桩不当易造成桩头破坏或桩身预应力的变化;桩长受限制,不能满足高层或超高层承载力要求等问题。另外,现有灌注桩也存在以下问题:缩颈,泥浆排放成为社会问题;桩底沉渣等时有发生,桩身质量波动大不够稳定;桩顶标高易发生参差不齐现象,开挖施工时难度大;现场难以保持整洁;施工速度慢,效率低;单方混凝土换算承载力仅为PHC桩30%至40%,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式组合桩及其施工方法,以利于达到节能减排无震动,低噪声、无污染,成桩质量好,接桩方式快捷安全牢固、单桩承载力高、泥浆排放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复合式组合桩,其中:所述复合式组合桩包括多根矩形桩组合,多根非预应力管桩、方桩组合,多根竹节式管桩、方桩组合,多根预应力管桩的组合,而形成多种不同桩型的复合式组合桩,每种复合式组合桩的每上下二根桩的连接方式为机械连接。。
同时提供一种复合式组合桩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效果是与现有预制桩及其施工工法相比:
单桩抗压承载力高,桩身混凝土强度得到充分发挥,桩身抗拔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可用机械连接),桩身抗水平承载力大幅提高,无挤土,施工对周围设施无影响,无噪声和空气污染,可穿过各种夹层,适应桩端持力层变化较大的地质条件;不会对桩身造成因沉桩而产生宏观或微观的损害,桩顶标高可控,可避免因截桩而造成桩头破坏或桩身预压应力的变化,桩身,特别是桩身接头部分受桩身内外水泥土的保护,长期耐久性可靠,同时桩身完整性更加可靠。
本发明与现有灌注桩及其施工工法相比:
工厂化规模生产,混凝土强度可达到C80~C100,桩身质量稳定,技术先进,成桩过程全自动监控,施工质量可靠,无需现场浇注混凝土,不会出现缩颈现象,桩底无沉渣,确保端阻力满足设计要求,同承载力条件下泥浆排放量可减少70%,社会效果明显,台班施工速度快4~5倍,单方混凝土承载力高2~3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桩顶标高可控,便于机械开挖施工,文 明施工,现场整洁,无需现场加工钢筋等,成桩垂直度控制好,完整性更加可靠。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机械连接各部件示意图;
图2、图2-1本发明机械连接装配完成图;
图3-1—图3-6是本发明各种桩型组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施工过程示意图。
图中:
1、预留丝扣 2、钢板件 3、连接孔 4、螺栓 5、桩顶螺栓
6、桩顶螺栓孔 7、预应力管桩 8、竹节式桩 9、矩形桩
10、非预应力桩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复合式组合桩及其施工方法加以说明。
如图1、2、2-1所示,本发明的复合式组合桩,所述复合式组合桩包括多根矩形桩组合,多根非预应力管桩、方桩组合,多根竹节式管桩、方桩组合,多根预应力管桩的组合,而形成多种不同桩型的复合式组合桩,每种复合式组合桩的每上下二根桩的连接方式为机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14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万能通用LED触点照明灯
- 下一篇:一种钢棒阵列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