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组人工合成的抗菌肽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2916.0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4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俞超;邓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康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7/08 | 分类号: | C07K7/08;A61K38/10;A61P31/04;A23K1/16;A23L1/305;A61K8/6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组 人工合成 抗菌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微生物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组人工合成的抗菌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是古老而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活性多肽。1972年,Boman在北美天蚕的血淋巴中发现了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这类抗菌肽被命名为天蚕素(Cecropins)。后来,人们发现抗菌肽是生物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真菌、原虫、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都能产生抗菌肽。依据不同的蛋白质序列组成和结构特点,抗菌肽可分为:α-螺旋型(α-helix),β-折叠型(β-sheet),富含脯氨酸类(pro-rich),环化类(loop)。已发现的抗菌肽作用机理包含桶板模型、环形孔模型,地毯模型等。抗菌肽的抗菌作用机制与传统抗生素不同。传统抗生素针对的是病原体的受体,作用靶点单一,抗生素靶点的改变会令抗生素失效。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常能改变抗生素的靶点,产生耐药菌株。抗菌肽是一类多靶点的药物,目前发现的作用机理有破坏细胞膜、抑制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抑制胞内酶活性等,病原微生物难以获得抗药性,因为需要改变的靶点太多了。抗菌肽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极大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抗菌肽抗菌谱广,具有抗多重耐药菌,真菌的作用,部分抗菌肽还具有抗病毒和肿瘤细胞的功能。随着人们对抗菌肽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新的抗菌肽类药物上市销售,更多的抗菌肽类药物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其中,已上市的抗菌肽类药物包括广谱抗菌药物达托霉素、抗HIV药物T-20等。其中礼来公司研发的达托霉素于2003年上市,年销售额达4亿美元,罗氏公司开发的抗HIV药物T-20也达到了2.5亿美元。还有更多的抗菌肽类药物处于III期临床研究阶段。这显示了抗菌肽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巨大潜力。
目前,人们对α-螺旋型的抗菌肽的机理研究较为透彻。α-螺旋型抗菌肽作用于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带正电荷的α-螺旋型抗菌肽,吸附在带负电荷的细菌表面,插入并裂解细菌胞膜,起到快速杀菌的作用。有多种假说用于解释α-螺旋型抗菌肽对细胞膜的破坏或增透过程,包括地毯模型(carpet model),木桶-桶板模型(barrel-stave model)和曲面-孔模型(toroidal-pore model)。1992年,Y Pouny提出了地毯模型,他认为,多肽首先结合于细菌细胞膜,如同地毯覆盖一样平铺于细菌细胞膜的表面,干扰了细胞膜磷脂的有序排列,使细胞膜不稳定,改变膜流动性。抗菌肽浓度超过临界点时,细菌细胞膜将崩解。地毯模型认为:抗菌肽在作用过程中一直与膜磷脂的头部相互接触;抗菌肽分子没有插入到质膜疏水核心;细胞膜以分解的方式被溶解破坏掉。G Ehrenstein于1977年提出了桶-板模型:开始抗菌肽与细胞膜表面平行,然后垂直于膜表面,以类似木桶侧板的方式定位。抗菌肽肽的疏水区与膜的疏水核心相结合,而多肽的亲水区域彼此相向,形成一个亲水孔道。K Matsuzaki在1995年提出了曲面-孔道模型:抗菌肽以垂直于膜表面的角度插入膜内形成孔道。多肽的亲水域与磷脂头部结合,多肽的疏水域与膜磷脂的疏水核心结合。由多肽分子和磷脂分子共同组成一个孔道结构,造成细菌胞内物质泄漏而死亡。2003年,KJ Hallock研究抗菌肽Magainin的作用机制,结果支持了曲面-孔道模型。
多年来,抗菌肽的构效研究,一直是抗菌肽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通过调整天然抗菌肽的结构,来达到提高活性,减低毒性的目的。然而,设计的结果仍不尽如人意。事实上,抗菌肽仍没有一个通过临床实验的药物能够上市销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康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康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29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