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路用沥青抗剥落剂及其制备与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14054.5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3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吴少鹏;陈居涌;庞凌;陈宗武;曾文博;万里;雷敏;蔡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2/14 | 分类号: | C04B22/1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 剥落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沥青路面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路用沥青抗剥落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问题一直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年限,增加路面养护成本的病害之一。此外由于优质筑路石料资源的减少,工程建设中不得不使用一些沥青粘附性能很差的集料铺筑沥青路面,如不加入抗剥落剂,这些路面将因为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能差更易于发生水损害,因此提高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抗剥落剂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能是有效提高沥青混凝土抗水损害性能的有效途径。常用的抗剥落剂可分为有机类和无机类。有机类包括胺类和磷酸酯类产品,但热稳定性不好,受热易分解,不利于环保;无机类包括消石灰,水泥等,但是他们存在价格较高、增加了施工工序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煤电厂烟气脱硫工艺的脱硫石膏的沥青抗剥落剂,掺入到沥青混合料中,大幅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增强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路用沥青抗剥落剂,其组成为脱硫灰85-95wt%、抗剥落活性剂氢氧化钙5-15wt%。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脱硫灰由脱硫工艺废弃物脱硫石膏干燥后粉磨得来;其主要成分CaO含量大于45wt%。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脱硫灰粉磨细度达到0.6mm标准筛通过率为100%,0.15mm标准筛通过率为90-100%,0.075mm标准筛通过率为70-100%;所述的氢氧化钙细度达到0.6mm标准筛通过率为100%,0.15mm标准筛通过率为90-100%,0.075mm标准筛通过率为70-100%。
按上述方案,所述路用沥青抗剥落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脱硫石膏在100℃-105℃干燥去除其中的水分;
2)将干燥后的脱硫石膏用球磨机粉磨细度达到0.6mm通过率为100%,0.15mm通过率为90-100%,0.075mm通过率为70-100%,得到脱硫灰;
3)按脱硫灰85-95wt%、氢氧化钙5-15wt%混合,得到路用沥青抗剥落剂。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氢氧化钙细度达到0.6mm通过率为100%,0.15mm通过率为90-100%,0.075mm通过率为70-100%。
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加入了上述的路用沥青抗剥落剂。
按上述方案,制备过程中将上述的路用沥青抗剥落剂掺入到沥青和集料中,其掺入量占沥青混凝土材料总质量的3-6wt%。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集料选用石灰岩,或者玄武岩与石灰岩的组合,或者片麻岩与石灰岩的组合;所用的沥青为道路石油基质沥青。
本发明公开的路用沥青抗剥落剂的活性成分是Ca(OH)2、CaSO3和CaSO4;直接替换普通矿粉,与普通矿粉的使用方法相同;其中Ca(OH)2和CaSO3等碱性成分能与沥青中的酸性基团如-COOH等发生化学反应:
羧基和2-喹啉吸附于碱性粒子表面,并且这一反应为不可逆,这一吸附确保了随后的与硅酸盐集料表面的吸附,从而提高了混合料的水稳定性;CaSO4在拌合温度下将以CaSO4·0.5H2O的形式存在,在水环境下,发生水化,转变为二水石膏(CaSO4·2H2O)的形式存在,由于其溶解度很低,在有水环境下将沉积于集料表面,从而增加了沥青胶浆与集料表面的粘附力,因此在CaSO4的作用下,脱硫灰无机沥青改性剂将使沥青混合料在水损害初期表现出一定的粘附性恢复,因此在实验中二次冻融后的劈裂抗拉强度较一次冻融后的劈裂抗拉强度稍高。
由于Ca(OH)2,CaSO3与沥青中酸性基团的化学反应,生成碱土盐,能使沥青牢牢的吸附在集料表面;而低溶解度的CaSO4·2H2O沉积于集料表面,将增加沥青与集料间的物理吸附,本发明的抗剥落剂通过化学和物理吸附,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进而增强沥青混凝土的抗水损害能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利用了脱硫工艺废弃物脱硫石膏,使用中不改变传统的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直接替换普通矿粉,与普通矿粉的使用方法相同,施工简单易行,便于推广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40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