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菜青虫5-羟色胺受体基因Pr5-HT8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7959.8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4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叶恭银;齐易香;黄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2 | 分类号: | C12N15/12;C07K14/705;C12N15/85;C12Q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菜青虫 羟色胺 受体 基因 pr5 ht sub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农药学领域,主要是一种在菜青虫中表达的新型5-羟色胺受体基因及其编码蛋白;本发明还涉及该蛋白和受体基因的用途。
背景技术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很多动物体内一种重要生物胺,它能够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或者神经激素控制和调节很多重要的生理和行为过程,如鳗鱼lampreys的运动行为(Harris-Warrick and Cohen 1985),龙虾Homarus americanus的进攻行为(Kravitz 2000),昆虫的繁殖(Lange 2004)、聚集(Anstey et al.2009)、学习和记忆等(Sitaraman et al.2008)。5-HT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很多都是通过其受体实现的。对昆虫体内5-HT的研究的一个潜在意义在于开发高效杀虫剂。目前化学农药是防治害虫的主要手段,但是传统的杀虫剂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害虫的抗药性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毒害性。因此,开发新型作用模式的杀虫剂非常必要。虽然目前还没有报道针对5-羟色胺受体开发的农药,但是以生物胺受体为靶标开发新型农药在上世纪已经实现,如甲脒类杀虫剂的靶标就是章鱼胺受体(octopamine receptor)(Hollingworth 1976)。而5-HT受体在农药开发中的应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1-[(4-Aminophenyl)ethyl]-4-[3-(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e(PAPP)是一种5-HT1A受体激动剂,特别是对寄生性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的5-HT受体亲和力很高。针对PAPP合成的一些衍生物能够抑制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e的生长和幼虫的活性,所以这些PAPP的衍生化合物有可能成为新型农药(Cai et al.,2010)。
5-HT通过不同的受体调控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受体主要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在脊椎动物中有14种5-HT受体克隆出来,除5-HT3是离子通道类型受体外,其它的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根据序列相似度,偶联的第二信使以及药理学特性等又将脊椎动物中13种GPCR型的5-HT受体分为6大类即5-HT1(包括5-HT1A/B/D/E/F)、5-HT2(包括5-HT2A/B/C)、5-HT4、5-HT5(包括5-HT5A/B)、5-HT6和5-HT7。其中5-HT1和5-HT5偶联Gi/o,从而抑制cAMP的合成;5-HT4、5-HT6和5-HT7偶联Gs,能够促进cAMP的合成;5-HT2偶联Gq/11,它能够增加胞内Ca2+浓度(综述Blenau and Baumann,2001;Hannon and Hoyer,2008;Nichols and Nichols,2008)。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改变是细胞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变化是Ca2+跨膜转运和细胞内钙库释放、摄取Ca2+等动态平衡的结果。跟无脊椎动物相比,目前在昆虫体内只鉴定出来了5种类型的受体,即5-HT1A/B,5-HT2A/B和5-HT7((Blenau and Thamm,2011)(Gasque et al.,2013)。
目前昆虫5-HT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昆虫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蜜蜂Apis mellifera,其他昆虫研究相对较少。对农业害虫中5-HT受体的研究,并分析其与有益昆虫5-HT受体的差异,更有利于将成果应用于生产中。
上文中涉及的参考文献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79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