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水耐酸碱、纸张、塑料通用荧光水性油墨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21330.0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5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万涛;陈历红;熊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涛 |
主分类号: | C09D11/107 | 分类号: | C09D11/107;C09D11/037;C09D11/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91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水 耐酸 纸张 塑料 通用 荧光 水性油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墨,具体涉及一种耐水耐酸碱、纸张、塑料通用荧光水性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印刷油墨由颜料、连结料、溶剂和辅助剂组成。其中,连结料中的有机溶剂对人体损害尤为严重。有机溶剂可溶解许多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是各种油墨的重要成分,但部分却会损害人体及皮下脂肪,长期接触会令皮肤干裂、粗糙,如果渗入皮肤或血管,会随血液危及人的血球及造血机能。这些溶剂,虽然通过干燥可除去绝大部分,但是残留的溶剂却会迁移到食品中危害人体。如果用溶剂性油墨去印刷烟、酒、食品、药品、饮料、儿童玩具等卫生条件要求严格的包装印刷产品,那么溶剂性油墨中的某些有毒有害物质会在印刷品中残留,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存在着很大的危害。
在凹印和柔印溶剂型油墨中,有机溶剂的含量高达40%~60%,其干燥形式是挥发干燥,所以溶剂中的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较多。大量有机溶剂的挥发,会造成了大气污染等问题,而且被吸进气管、支气管、肺部或经血管、淋巴管传到其他器官,甚至可能会引起人体的慢性中毒。目前,国内外都在严格地控制涂料、油墨等一系列商品的VOC含量,以降低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鉴于传统溶剂型油墨对人类的种种危害,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从根本上改善油墨对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从改变油墨的组成方面入手,尽量采用环保型材料来配制新型的环保型油墨,以降低VOC的排放量,提高能量使用效率。水性油墨使用的溶剂是水和乙醇,具有VOC含量极低,环境污染小的优点,因此受到了各国科研人员和生产企业的高度关注。目前,在美国95%的柔版印刷品、80%的凹版印刷品,以及40%的塑料薄膜印刷品均采用水性油墨印刷,其它发达国家在包装印刷中使用水性油墨的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对食品的包装做出了一些规定,“绿色”印刷的地位在我国正得到不断的提高,水性油墨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软包装方面的水性油墨以35%的用量排在其它印刷油墨之首。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水性油墨的研究和应用。由于环保的要求和石油原材料的紧张,一些发达国家逐渐限制使用石油产品制造印刷油墨。于是,人们开始着手研究非有机溶剂型油墨,这使水性油墨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最初水性油墨主要使用糊精、虫胶、酪素、木质酸钠等物质为水性油墨的连接料,制备的水性油墨主要用于一些低档产品的印刷。
到了60年代末期,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松香-马来酸改性树脂的合成技术成功,取代了酪素、虫胶等材料,成为水性油墨的主要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的印刷需要。但是这些初级产品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如光泽度差、抗水性不佳、附着力差容易起泡、存放稳定性差等。后来,人们把此阶段生产的水性油墨称之为第一代产品。
到了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导致油墨用原材料再度十分紧张,同时各发达国家立法控制空气品质,限制有机挥发物(VOC)向大气中排放,对食品、饮料、药品等卫生条件要求严格的包装印刷制品其重金属含量、残留溶剂等进行限制。各国油墨研发人员继续深入研究,制出了溶液型苯乙烯一丙烯酸共聚树脂为连接料的第二代水性油墨。该产品弥补了第一代水性油墨抗水性和存放稳定性差的不足,但是在光泽度、耐划擦性和印刷适性方面与溶剂型油墨仍有差距。为此,油墨研发人员在第二代水性油墨的基础上,引进丙烯酸类单体与苯乙烯聚合,研制出一种具有核壳结构和网状结构的聚合物乳液树脂。该系列树脂大大改善了油墨的光泽度和干燥性,促进了水性油墨的发展,使水性油墨不断拓宽与溶剂型油墨的竞争领域,水性油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与有机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相比,水性丙烯酸树脂不但具备优异的硬度、光泽、耐水性、耐酸碱性及良好的耐候性、耐污染性等有机溶剂型树脂的优点,而且具有价格低、使用安全、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公害等自身特点。目前,国外生产水性油墨采用的水性连接料中水性丙烯酸树脂几乎占了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涛,未经万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13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