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浴槽加热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4580.X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2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万波;董建军;赵立群;陆松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英特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20 | 分类号: | F24H9/20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王琪 |
地址: | 23301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浴 加热 控制电路 | ||
1.一种水浴槽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稳压电路(1),其输出端分别与PWM驱动电路(5)、减法电路(4)和基准电压电路(3)的输入端相连,基准电压电路(3)、低电压给定电路(2)的输出端均与减法电路(4)的输入端相连,减法电路(4)的输出端与PWM驱动电路(5)的输入端相连,PWM驱动电路(5)的输出端与双向可控硅输出电路(6)的输入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浴槽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驱动电路(5)由过零检测电路(5a)、电压比较电路(5c)和三角波发生电路(5b)组成,过零检测电路(5a)的输出端与三角波发生电路(5b)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稳压电路(1)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压比较电路(5c)、三角波发生电路(5b)的输入端相连,三角波发生电路(5b)、减法电路(4)的输出端均与电压比较电路(5c)的输入端相连,电压比较电路(5c)的输出端与双向可控硅输出电路(6)的输入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浴槽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可控硅输出电路(6)由供电电路(6a)、控制电路(6b)、输出电路(6c)和保护电路(6d)组成,供电电路(6a)向控制电路(6b)供电,控制电路(6b)、保护电路(6d)的输出端均与输出电路(6c)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压比较电路(5c)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6b)的输入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浴槽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1)包括第一三端稳压器芯片7809,其输入端接桥硅芯片B3的第2引脚,其输出端接电源VCC,其接地端接地且与电容C6的一端相连,电容C6的另一端接桥硅芯片B3的第2引脚,桥硅芯片B3的第2引脚通过电容C6接运放U3D的正相输入端,电解电容C7并接在电容C6上,运放U3D的反相输入端与其输出端相连,运放U3D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0与第一三端稳压器芯片7809的接地端相连,电解电容C8、电容C9并联后跨接在第一三端稳压器芯片7809的输出端和接地端之间,桥硅芯片B3的第1、3引脚与变压器T1的第一次级线圈N2的两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浴槽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低电压给定电路(2)包括电阻R19,电阻R19与电容C11并联,电容C11跨接在芯片J2的第1、2引脚之间;所述基准电压电路(3)包括电阻R14,电阻R14的一端与电阻R19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位器W1的一端相连;所述减法电路(4)包括运放U3A,其正相输入端与电位器W1的另一端相连,且通过电阻R17接电源VCC,其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16与电阻R19相连,且通过电阻R13与其输出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浴槽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零检测电路(5a)包括电阻R3、R4,电阻R3、R4的一端分别接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N1的两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桥硅芯片B2的第3引脚,电阻R4的另一端接桥硅芯片B2的第1引脚,桥硅芯片B2的第2引脚通过电阻R5与光耦U4的第1引脚相连,桥硅芯片B2的第4引脚与光耦U4的第2引脚相连,光耦U4的第3引脚接第一三端稳压器芯片7809的接地端;所述三角波发生电路(5b)包括运放U3C,其正相输入端接光耦U4的第4引脚,且通过电阻R7接电源VCC,其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8接电源VCC,其输出端通过电阻R12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4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5接电源VCC,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18与电解电容C10的负极相连,电解电容C10的正极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电压比较电路(5c)包括运放U3B,其正相输入端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其反相输入端接运放U3A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浴槽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6a)包括桥硅芯片B1,其第1、3引脚分别与变压器T1的第二次级线圈N3的两端相连,其第2、4引脚分别与电容C2的两端相连,电容C2与电解电容C3并联,电解电容C3跨接在第二三端稳压器芯片7809的输出端和接地端之间;所述控制电路(6b)包括三极管Q2,其基极通过电阻R6与光耦U5的第3引脚相连,光耦U5的第2引脚接地,光耦U5的第1引脚通过电阻R11接运放U3B的输出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光耦U5的第4引脚相连;所述保护电路(6d)包括电容C1,电容C1与电阻R1串联;所述输出电路(6c)包括双向可控硅Q1,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2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极,双向可控硅Q1的一端接电容C1,另一端接电阻R1,双向可控硅Q1的两端通过接插件J1的第1、2引脚接电加热盘的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英特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英特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458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