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给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5121.3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5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胡智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纽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A61F1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2 | 代理人: | 孙艳 |
地址: | 21523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给药器领域。
背景技术
人体有一些较深的部位,如耳道深处,出现症状,需要在症状处直接给药,但由于患处位于较深的位置,周围空间很小,且皮肤娇嫩,很难直接给药到位。
很多的给药方式都是在外部滴入,但是由于身体深处,由于尺寸小,药物很难通过重力注入,特别是粘度较大的药物,大部分药物都没有给药在患处。
目前的给药器,包括软管和气囊,由于软管一般都采用直管式,即一般都采用一个圆柱形的塑料管作为给药器的软管,由于软管的横截面是圆环型的,具有较高的挺度,因此,在使用中软管若触碰到患者患处,会给患者机体带来损伤。同时,目前的给药器一般都是设置成一体,用过之后会因为清洗不干净,在给药器中存有残留物,污染下一次的给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给药器,采用可拆卸连接,降低了软管的挺度,减小了给药时对病者患处的损伤,同时,解决了给药器清洗不干净、导致污染下次给药的隐患。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耳道给药器,包括气囊和软管,上述气囊和软管可拆卸连接,上述软管的前端开设成至少两个片状分叉,形成羽状。
优选的,上述软管采用医用橡胶管或者硅胶管。
优选的,上述软管开设成八个片状分叉。
优选的,还包括伸缩套管,上述伸缩套管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上述软管和上述气囊。
优选的,上述伸缩套管两端分别与上述软管和上述气囊的连接端相匹配。
优选的,上述软管上还设有刻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给药器,包括气囊和软管,所述气囊和软管可拆卸连接,所述软管的前端开设成至少两个片状分叉,形成羽状,采用本使用新型,可拆卸连接使得给药器在使用完后更容易拆卸清洗,降低对下次给药带来的污染,同时软管的前端开设至少两片分叉,设成羽状,能够有效降低软管的挺度,降低因无意触碰患处而损坏患者患处机体的隐患,能有效防止损伤患者机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拆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软管羽状末端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软管带刻度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伸缩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囊 2.软管 3.刻度 4.伸缩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包括气囊1和软管2,软管2采用医用橡胶管,软管2和气囊1采用可拆卸连接,软管2的前端开设成8片状分叉、形成羽状,也就是软管2的给药一端开设8片分叉,形成羽状,软管采用医用橡胶管,质地较软,并且能够保持一定的形状,也可以在复杂的患处弯曲进入。
使用时,将软管2和气囊1组装起来使用,将软管2插入液体或者胶装药物中,可根据用药量的多少,适当压缩气囊1将药物吸入,然后将软管2的羽状末端插入需要给药的患处,压迫气囊1,将药物挤出软管2,给药在患处。
使用后,将气囊1和软管2拆开清洗,清洗完后可以组装起存放,或者可以分开存放。
实施例2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软管2的前端开设成6片状分叉、形成羽状,也就是软管2的给药一端开设6片分叉、形成羽状,开设成羽状能有效降低软管的挺度,降低因软管触碰患处给患者带来的痛楚。
实施例3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软管2上还设有用于度量药量的刻度3,可以根据需要的药用量,挤压气囊1,可以保证用药量的适度,防止用药过多或者浪费。
实施例4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伸缩套管4,上述伸缩套管4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软管2和气囊1,即伸缩套管4一端连接软管2,一端连接气囊1。使用时,可以伸长或者缩短伸缩套管4,以便更加方便使用,伸缩套管4两端分别与伸缩套管4连接的软管2和气囊1的连接端相匹配。
使用后,气囊1、软管2和伸缩套管4都可拆卸清洗,降低污染。
实施例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软管2的前端开设成2片状分叉、形成羽状,也就是软管2的给药一端开设2片分叉、形成羽状,开设成羽状能有效降低软管的挺度。
实施例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纽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吴江纽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51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目的地规划方法
- 下一篇: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监测微型静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