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药物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27596.6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0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龙金明;龙雨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金明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6 | 分类号: | A61K36/8966;A61K9/14;A61P17/1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陆梦云 |
地址: | 5425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痤疮 中药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药物,具体是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药物。
背景技术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祛痘的中药以清热药为主,这类药物药性寒凉,空腹服用易伤脾胃,服用不当极易导致营养不良、偏食挑食等,引起身体机能紊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药物。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药物,由下述按用量重量份配比计的原料分别粉碎后、混合均匀、分装制成:
甘草5-10
茯苓18-23
牡丹皮10-18
桔梗10-18
地黄15-22
浙贝母10-18
黄芩10-18
夏枯草18-23
赤芍10-18
蒲公英10-18
桑叶10-18。
上述各药物在《中药大辞典》中均有记载,其中: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抗炎、抗病毒,和保肝解毒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牡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具有清热凉血、凉血散瘀的功效;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具消炎、排脓作用;
地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清热凉血、补益气之功效;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具清热化痰,散结解毒之功效;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的一种植物,味苦、性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效;
夏枯草为清热泻火类的中药,能清火明目、散结消肿;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具行瘀、止痛、凉血、消肿之功效;
蒲公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的叶,能疏散风热,解表清热,养阴生津。
本发明的优点是:上述几种药物经科学配伍,效果叠加,制成的中药药物效果显著,疗效好,原料易得,治疗费用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药物,采用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成:
(1)分别称取甘草7g、茯苓21g、牡丹皮14g、桔梗14g、地黄21g、浙贝母14g、黄芩14g、夏枯草21g、赤芍14g、蒲公英14g和桑叶14g,粉碎;
(2)将上述药物混合均匀后,按每袋12g的药量包装即成。
本药物的使用方法是:将本药用开水浸泡3-5分钟,搅拌至药物溶解后服用,每日2次,每次服用1袋,7日为一疗程。开水与药物的重量份配比为:开水︰药物=250ml︰12g。
由于本药苦涩味较重,服用时还可在水中加入适量蜂蜜或鲜罗汉果浸提液。
应用实例:
1、陆××,女,25岁,自青春期起开始长粉刺,西药、中药吃了多种,均未见显著疗效,有些停药后又反复发作,后经人介绍,服用本中药药物一个疗程后,大颗痤疮开始慢慢变小,小粉刺消失不见了,后又坚持服用了一个疗程,脸变得光滑了,肤色也好转了,至今未见复发。
2、杨××,女,22岁,面部痤疮较多,因用手挤压,形成结节,服用本药物三个疗程后,痤疮开始慢慢消失。痘印变淡,后又坚持服用了两个疗程,脸色的痤疮的痘印全部消失,脸色红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金明,未经龙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75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置有筷子的勺子
- 下一篇:一种带有温度提示装置的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