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式余热锅炉的机械刷式除灰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2528.9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8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平;鲍劲松;张益铭;王西来;方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市利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G1/02 | 分类号: | F28G1/02;F28G15/04;F28G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唐曙晖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余热 锅炉 机械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合金电石余热锅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立式余热锅炉的机械刷式除灰机构。
背景技术
据中国铁合金工业协会相关统计数据,我国是世界第一铁合金生产大国,2010年全国铁合金产量2435.5万吨,同比增长10.23%,占世界铁合金总产量的50%以上。我国铁合金行业90%左右产品采用矿热炉电热法生产,能源消耗比较高,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矿热炉的用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2%,电力消耗备受关注,如何充分利用矿热炉的余热不仅能节约能源,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电石是聚氯乙烯的主要生产原料,我国电石产量为560万吨,我国中型规模以上电石生产企业250多家,生产厂家也主要分布在发电能力比较集中的西部地区。电石在矿热炉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携带8-20g/Nm3粉尘的400-600度的余热烟气,因此需要通过余热锅炉进行回收。
然而铁合金电石炉烟气中的微小的颗粒粉尘极细,平均粒径在200-400nm,粉尘的壁表面积很大,达到10-25m2/g,极易产生静电、极易吸附而且隔热性能非常好。铁合金电石炉烟气中粉尘含量高,其具有极强的粘附力和非常高的阻热、隔热性能,锅炉换热管管壁如果粘灰、积灰,将大大降低了锅炉的换热、传热效率,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的除灰方式有:机械钢珠除灰、激波吹灰、蒸汽吹灰、机械振打、乙炔爆燃,但都不能满足该种锅炉的正常运行。而且余热锅炉受热面检修空间狭小,很多部位甚至没有预留检修空间,检修维护困难。为此申请人专门设计了一种先进的立式余热锅炉的机械刷式除灰机构,在内部结构和性能方面作出了较大的突破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立式余热锅炉的机械刷式除灰机构。
为达成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立式余热锅炉的机械刷式除灰机构,其包括:若干个热交换管,并沿水平方向排列的蛇形管膜式壁结构或单根鳍片管结构组成多层管束单元;吊挂安装于每两层管束单元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条形刷单元,其中每个条形刷单元上均匀地安装有多个金属刷,每个热交换管由至少2个金属刷的除灰面负责除灰,条形刷单元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安装在管束单元之间的空隙中;将条形刷单元可拆卸地固定 的金属框架,该金属框架顺着管束单元轴向进行往复移动并具有多个牵引支点;将金属框架通过两端的支点垂直于水平面进行安装的滑动导轨,且其平行于热交换管;与牵引支点相连的驱动装置包括多个电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滑动导轨安装在金属框架的水平方向上并垂直于热交换管的两端。
所述金属框架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牵引支点,并由多个电机进行同步牵引,在移动过程中除灰装置与热交换管保持垂直。
所述热交换管组成的蛇形管膜式壁沿水平方向布置,且条形刷单元与膜式壁的刚性变形同步。
所述滑动导轨两端的两个支点外侧设置有卡止结构。
所述条形刷单元仅有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到金属框架上。
所述驱动装置的多个电机同步进行驱动。
所述驱动装置通过链条、或丝杆进行传动。
所述滑动导轨中间具有一个或多个固定支点。
所述滑动导轨安装在金属框架上端或下端。
所述金属框架和热交换管之间的作用力保持恒定。
所述滑动导轨具有预变形,并与热交换管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啮合。
其包括垂直于锅炉管的金属框架、安装在金属框架内侧的多个用于除去锅炉管积灰的条形刷单元、安装在金属框架外侧的前后位置的两组滑动滚轮、与滑动滚轮配合的导轨、其中金属框架上设置有伸入到金属框架外侧的导轨内并在移动过程中可清除导轨积灰且位于滑动滚轮水平方向上前或后方的金属除灰刷。
其包括与锅炉外部连通并使得金属框架至少部分裸露的检修孔,其中每个条形刷单元可拆卸地固定到金属框架一端并包括金属条或金属管、以及安装在金属条或金属管的多个金属刷,且金属条或金属管通过卡扣或螺栓与金属刷连接。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适用于多个重叠安装的模块化锅炉结构以及多个立式模块之间的配合,节省了安装所需的占地面积。
2)采用了多个立式模块,使烟气在锅炉的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形成气流,与热交换管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大幅提高了热量利用效率。
3)采用了水平布置的热交换管,有效避免了热交换管两端的压力差波动,使得管道系统在运行中的承受的压力保持稳定,提高了锅炉系统的稳定 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市利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市利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25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