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更换夹送辊下辊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3777.X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7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栾兆华;陈传盛;王春芹;刘东华;庞廷庆;刘纯玉;汪定态;杨鹏;袁林;魏颖颖;苏全明;张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1/08 | 分类号: | B21B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 代理人: | 杨小蓉;王敬波 |
地址: | 27110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更换 夹送辊下辊道 方法 | ||
1.一种更换夹送辊下辊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液压缸(9)伸出到最大位,使夹送辊框架(4)提到最高位置,关闭液压管路阀门,拆除接轴(21)、下辊道与底座(22)之间的螺栓(23);
2)采用连接杆、钢丝绳、行车或采用连接杆、钢丝绳、固定套(20)、行车将旧下辊道从夹送辊框架(4)下面的安放位置上移出;
3)采用连接杆、钢丝绳、行车或采用连接杆、钢丝绳、固定套(20)、行车将新下辊道移送到夹送辊框架(4)下面的安放位置上,将新下辊道与底座(22)采用螺栓(23)固定;
4)重复步骤2)-3)将所有旧下辊道更换为新下辊道,然后液压缸(9)收缩,使夹送辊框架(4)回落到正常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更换夹送辊下辊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采用连接杆、钢丝绳、行车将旧下辊道从夹送辊框架(4)下面的安放位置上移出,具体为:
将第一连接杆(17)焊接到旧下辊道的操作侧轴承座(15)上,第二连接杆(18)焊接到旧下辊道的传动侧轴承座(13)的联轴器(14)上,第一连接杆(17)和第二连接杆(18)平行于旧下辊道的辊面(16)并且位置相对,每个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旧下辊道的总长度;
将两个连接杆上远离旧下辊道的一端分别套入两根相同的钢丝绳,然后挂靠到行车挂钩上,行车启动使钢丝绳保持张紧状态,同时使两个连接杆的两端相平,然后开动行车挂钩,使传动侧轴承座(13)和操作侧轴承座(15)上升至离底座(22)上平面30-50mm,并使旧下辊道与夹送辊框架(4)之间的空隙大于10mm;
平动行车挂钩,使旧下辊道向操作侧方向移动,当旧下辊道从夹送辊框架(4)下面的安放位置移出后,落下行车挂钩,使旧下辊道落到地面,然后除掉两侧的两个连接杆,吊运旧下辊道到废件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更换夹送辊下辊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采用连接杆、钢丝绳、固定套(20)、行车将旧下辊道从夹送辊框架(4)下面的安放位置上移出,具体为:
将一个长度大于旧下辊道长度三倍的第三连接杆(19),伸入夹送辊框架(4)下部,并焊接到旧下辊道的操作侧轴承座(15)和传动侧轴承座(13)上,用固定套(20)将旧下辊道和第三连接杆(19)连接;
在第三连接杆(19)的两端上分别套入两根相同的钢丝绳,然后挂靠到行车挂钩上,行车启动使钢丝绳保持张紧状态,同时使第三连接杆(19)两端相平,然后开动行车挂钩,使传动侧轴承座(13)和操作侧轴承座(15)上升至离底座(22)上平面30-50mm,并使旧下辊道与夹送辊框架(4)之间的空隙大于10mm;
平动行车挂钩,旧下辊道向操作侧方向移动,当旧下辊道从夹送辊框架(4)下面的安放位置移出后,落下行车挂钩,使旧下辊道落到地面,然后除掉第三连接杆(19),吊运旧下辊道到废件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更换夹送辊下辊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采用连接杆、钢丝绳、行车将新的下辊道移送到夹送辊框架(4)下面的安放位置上,将下辊道与底座(22)采用螺栓(23)固定,具体为:
将第一连接杆(17)焊接到新下辊道的操作侧轴承座(15),第二连接杆(18)焊接到新下辊道的传动侧轴承座(13)的联轴器(14)上,第一连接杆(17)和第二连接杆(18)平行于新下辊道的辊面(16)并且位置相对,每个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新下辊道的总长度;
在传动侧轴承座(13)和操作侧轴承座(15)上分别套入两根相同的钢丝绳,然后挂靠到行车挂钩上,行车启动使钢丝绳保持张紧状态,同时使两个连接杆的两端相平,然后开动行车挂钩,使两个连接杆中的一个穿过夹送辊框架(4)的下部并露出连接杆的端部,落下行车挂钩,取下钢丝绳;
将两个连接杆上远离新下辊道的一端分别套入两根相同的钢丝绳,然后挂靠到行车挂钩上,行车启动使钢丝绳保持张紧状态,同时使两个连接杆的两端相平,然后开动行车挂钩,将新下辊道移送到夹送辊框架(4)下面的安放位置上,将新下辊道与底座(22)采用螺栓(23)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377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杀菌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改性污泥煤浆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