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校车儿童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34585.0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8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郑运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运婷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907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校车 儿童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装置,特别是一种校车儿童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幼儿园的校车在接送儿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幼儿园的小儿童被遗留在车内,由于密封的车内高温以及缺氧,出现了遗留在车内的儿童被闷死的悲剧,一种防止儿童被遗留在车内的校车儿童保护装置已成为保护儿童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校车儿童保护装置,防止儿童遗留在车内。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校车儿童保护装置包括有控制器、司机坐椅、儿童坐椅以及安全关门装置;司机坐椅包括有第一座架、第一坐垫、第一按钮开关以及第一靠背,第一坐垫动配合于第一座架的第一导槽内,第一按钮开关安装于第一坐垫的第一底板与第一导槽的第一槽底之间,第一按钮开关的第一底座与第一槽底固定连接,第一按钮开关的第一按钮与第一底板接触,第一按钮开关为常闭开关,当司机坐在第一坐垫时,第一按钮开关分断;儿童坐椅包括有第二座架、第二坐垫、第二按钮开关以及第二靠背,第二坐垫动配合于第二座架的第二导槽内,第二按钮开关安装于第二坐垫的第二底板与第二导槽的第二槽底之间,第二按钮开关的第二底座与第二槽底固定连接,第二按钮开关的第二按钮与第二底板接触,第二按钮开关为常开开关,当儿童坐在第二坐垫时,第二按钮开关闭合;安全关门装置由电动元件构成,电动元件包括有电动推杆或者电磁铁,电动元件的机座与车门框固定连接,电动元件的动力头面向车门,如果有儿童在车内时,电动元件通电,动力头伸出,挡住车门,使车门不能关闭,用于防止儿童被关在车内;控制器设有第一报警指示灯以及第二报警指示灯,用于指示车内情况;控制器设有控制线与第一按钮开关、第二按钮开关以及电动元件连接。
校车儿童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司机打开车门后,汽车的控制系统传输一个开车门信号给控制器,校车儿童保护装置的控制器进入自动控制状态;司机打开车门未上车时,司机坐椅的第一按钮开关为常闭状态;儿童上车坐上儿童坐椅后,儿童坐椅的第二坐垫在儿童人体重力的作用下,克服第二按钮开关弹簧的弹力下降,使常开的第二按钮开关闭合;第二按钮开关将儿童坐上儿童坐椅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报警指示灯亮,用于表示儿童坐椅有儿童;同时,控制器控制安全关门装置的电动元件通电,电动元件的动力头伸出,挡住车门,使车门不能关闭;司机上车坐上司机坐椅后,司机坐椅的第一坐垫在司机人体重力的作用下,克服第一按钮开关弹簧的弹力下降,使常闭的第一按钮开关分断;第一按钮开关将司机坐上司机坐椅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切断电动元件的电源,电动元件的动力头复位缩回,使校车可以关门;司机关闭车门后行车将儿童送到目的地,儿童下车离开儿童坐椅后,儿童坐椅的第二坐垫在第二按钮开关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复位上升,第二按钮开关由闭合复位到常开状态,第二按钮开关将儿童离开儿童坐椅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报警指示灯熄灭,使司机可以于控制器的第一报警指示灯了解到儿童离开儿童坐椅的情况;司机离开司机坐椅时,司机坐椅的第一坐垫在第一按钮开关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复位上升,第一按钮开关由分断复位到常闭状态,第一按钮开关将司机离开司机坐椅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司机离开司机坐椅后,如果儿童坐椅上还有儿童,儿童坐椅上第二按钮开关闭合,第二按钮开关将儿童坐椅还有儿童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安全关门装置的电动元件通电,电动元件的动力头伸出,挡住车门,使车门不能关闭,迫使司机或者老师检查车上是否还有儿童,防止儿童被关在车内,威胁儿童的生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校车儿童保护装置设有多重的保护功能,利用校车的司机坐椅、儿童坐椅以及安全关门装置对校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以及控制,如果儿童遗留在车内的儿童坐椅、儿童坐椅侧面或者下面时,控制器控制车门不能关闭,迫使司机或者老师检查车上是否遗留儿童,有效防止了将儿童遗留在车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校车儿童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运婷,未经郑运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45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