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仿石材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5933.6 | 申请日: | 2013-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0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魏晓东;陈致中;杨志;方子健;闵骏;褚衍尚;黄涛;吉敏峰;李广;马云飞;沈晖;王文武;张冬;郑沛;周永进;葛峰;许晟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36 | 分类号: | E04C3/36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新苏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221 | 代理人: | 许鸣石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 石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仿石材柱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装饰行业日益发展,不可再生资源在不断的减少的今天,人们对装饰效果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但是超高、大的欧式石材罗马柱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石材易损坏、安装困难、造价高、安装效率低及不便维修的问题。
常规的超高欧式仿石材罗马柱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常规的超高欧式仿石材罗马柱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的是传统的施工技法,直接将钢架预埋在GRG柱体内部,然后直接将钢架焊固在支架上,对于已安装的GRG柱体不能实现位置的精准定位及柱身的可拆装性。2、对于柱身的垂直度难以控制。3、传统的安装方式,使得离墙面较近的柱身表面油漆施涂技术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超高仿石材柱结构,它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替代、施工的便捷、施工效率的提高及维修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高仿石材柱结构,它包括搭接钢架、内撑骨架、GRG石柱、上支撑钢架基座、下支撑钢架基座,所述搭接钢架为通过角钢组装成的十字型钢架;GRG石柱内安装有多层搭接钢架,内撑骨架垂直于十字型钢架平面,并贯穿于整个GRG石柱内部中心,内撑骨架与搭接钢架固定;所述上支撑钢架基座上设置有旋转转轴,旋转转轴内部有内径钢圈;下支撑钢架基座上设置有旋转转轴,旋转转轴内部有内径钢圈,上支撑钢架基座、下支撑钢架基座分别通过内径钢圈与内撑骨架的两端固定形成石柱旋转结构。
下面对以上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所述下支撑钢架基座与GRG石柱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用于控制旋转转轴转动的固定卡子。
所述固定卡子端头下方设置有弹簧垫圈,GRG石柱下端开设有与固定卡子相配合的卡槽。
所述GRG石柱分为中间主体和上下两个连接部,主体与连接部之间通过内撑骨架贯连。
所述GRG石柱竖直方向上为一分为二的两片石材。
所述GRG石柱表面敷设有滤网。
所述GRG石柱表面涂刷有油漆层。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的超高仿石材柱结构,它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替代、施工的便捷、施工效率的提高及维修的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搭接钢架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旋转转轴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搭接钢架与内撑骨架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固定卡子与旋转转轴相互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滤网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GRG石柱与上支撑钢架基座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GRG石柱与下支撑钢架基座连接示意图;
其中:1 搭接钢架;2 内撑骨架;3 旋转转轴;4 固定卡子;5 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超高仿石材柱结构,它包括搭接钢架1、内撑骨架2、GRG石柱、上支撑钢架基座、下支撑钢架基座。
如图1所示,搭接钢架1通过角钢组装成的十字型钢架: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预先模拟出现场内置预设所需搭接钢架1,以满足荷载受力的基本载体需要。
如图3所示,GRG石柱内安装有多层搭接钢架1,内撑骨架2垂直于十字钢架面,贯穿于整个GRG石柱内部中心,通过焊接与搭接钢架1固定:在使用电脑系统确定内置预设所需搭接钢架1后,选择合适钢架制作小样内撑骨架2,测试骨架内应力,并优化骨架受力结构。
如图6、7所示,上下支撑钢架基座上焊接有旋转转轴3,旋转转轴3内部有内径钢圈,通过内径钢圈与内撑骨架2的两端固定形成石柱旋转结构:在搭接钢架1及内撑骨架2设置完毕之后,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将旋转转轴3固定在上下支撑钢架基座上,再将搭接钢架1固定在旋转转轴3上,实现旋转转轴3与搭接钢架1及上下支撑钢架基座的一体化,形成可转动的转动系统。GRG石柱分为中间主体和上下两个连接部,主体与连接部之间通过内撑骨架2贯连。 旋转转轴3是需要根据柱子的口径尺寸在厂中定制加工;旋转转轴3通过焊接的方式将转轴的内径钢圈与上面的基层钢架1的内撑骨架2和下部的支撑钢架6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59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板的锚固联结装置
- 下一篇:夹层式隔板组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