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并呋喃喹啉化合物作为双功能pH探针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6862.1 | 申请日: | 2013-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5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焜;付成杰;卢宇靖;邓强;王郑亚;胡冬萍;周小芬;杜志云;郑希;黄宝华;方岩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呋喃 喹啉 化合物 作为 功能 ph 探针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领域,涉及一种苯并呋喃喹啉化合物作为双功能pH探针的应用。
背景技术
化学反应的进行或完成、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生理过程都与pH值密切相关。因此pH值的精确测量对化学和生物学研究都非常重要。现有的pH值测量方法最常用的是玻璃电极法。由于玻璃电极法存在受电化学干扰、金属离子干扰,易机械损伤,对细胞破坏等缺点,存在强酸强碱测定时较大误差,以及不适于活体pH检测等缺陷。荧光光谱法也应用于pH值测定中,它是一种基于光学信号建立的的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能够进行实时原位检测等优点受到较高重视。
现有技术中,pH荧光探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其对氢离子的响应范围宽,多的可达8个pH单位,通常只应用于pH值6~8的生理pH检测,对于很多强酸性环境,如胃酸、溶酶体等的检测,存在着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容易受到金属离子的干扰等缺陷。因此,发展一种不易受金属离子干扰、窄响应范围、可用于测定强酸pH范围的荧光探针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种苯并呋喃喹啉化合物作为双功能pH探针的化学式如(Ⅰ)所示:
(Ⅰ)
该探针根据文献(Chem. Commun., 2011, 47, 4971-4973)所报道合成方法合成所得,已经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结构验证。该探针制备简单、易得,并且结构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苯并呋喃喹啉化合物作为双功能pH探针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该探针的pH值测定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就是实现对变质牛奶的检验。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苯并呋喃喹啉化合物作为双功能pH探针,
结构式为:
的一种苯并呋喃喹啉化合物作为探针在测定溶液的pH值和在检测变质牛奶中的应用。
上述测定pH值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作标准曲线:将探针加入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配置成相同浓度的探针溶液,记录各溶液的荧光强度,确定pH值与荧光强度的定量关系;
(2)将探针加入待测溶液中,配置成相同浓度的探针溶液,记录溶液的荧光强度;
(3)根据定量关系确定待测溶液的pH值。
上述步骤(1)中,在激发波长为320 nm,发射波长为500 nm处,预先测定探针的荧光强度随溶液pH值变化的定量关系。
上述检测变质牛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分别配置5ml的正常牛奶溶液两管,标记为A管B管;5ml的酸性牛奶溶液两管,标记为C管D管, B管、D管中均加入含探针5×10-6 mol/L的缓冲溶液,通过目测以及365nm紫外灯照射下,肉眼观察牛奶颜色的变化与牛奶变质的关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探针制备简单,易得,并且结构稳定,便于储存。
(2)本发明提供的探针在牛奶变质时可以由红色变为无色,不需要仪器就可以检验牛奶的变质问题,具有低成本,简单易行的特点,可应用于牛奶的变质检验问题。
(3)在荧光发射光谱中,水溶液的pH值从7至2的过程中,本探针溶液从没有荧光变为荧光增强600多倍,Pka为3.89。在紫外吸收光谱中,本探针在波长412nm处有明显的等电点,波长350nm紫外吸收明显增强,550nm处紫外吸收明显减弱,这种光学性质更有利于溶液的PH测定。
(4)探针分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且具有耐光性好、 H+选择性高、金属离子(K+、Na+、Cu2+、Mg2+、Zn2+、F e3+、Ba2+、Al3+、Cd2+)干扰性小、缓冲溶液干扰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 为不同pH值下,探针(浓度为5×10-6mol/L)的荧光光谱图(激发波长为391nm),箭头表示pH的变化从小到大依次为7.0、6.0、5.0、4.6、4.0、3.6、2.6、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68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