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源极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7825.2 | 申请日: | 2013-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6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蔡岳勋;刘益全;刘岳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20 | 分类号: | G09G3/20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器 及其 驱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一显示设备的源极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包含有一接收模块接收多个显示数据;多个传输信道,分别包含有一暂存模块,接收所述多个显示数据中一者;一电压位阶转换器,判断所述多个显示数据中一者的一电压电平;以及一极性数字模拟转换器,对所述多个显示数据中一者的所述电压电平进行一数字转模拟操作;以及一输出模块,输出已完成所述数字转模拟操作的所述多个显示数据的所述多个电压电平;其中,所述多个传输信道中相邻两者所对应输出的所述多个显示数据包含有相异极性的电压电平,而所述输出模块于输出所述多个电压电平前还进行一奇数次交换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源极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映像操作与奇数次数据交换,以切换于两种工作模式的源极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进步,为了追求更高的分辨率以及硬件装置的轻薄化,已知显示设备中多个源极驱动器所对应的相邻传输信道将被适性设计,使编号奇数与偶数的传输信道共享一数字模拟转换器,并透过偶数次数据交换的操作,完成用于显示设备的源极驱动器的驱动方法。详细来说,已知技术的源极驱动器操作于两种工作模式,请参考图1A、图1B以及图2A、图2B,图1A以及图1B为已知技术中一源极驱动器10用于一第一工作模式的相关示意图,其中,图1A为源极驱动器10所接收来自一时序产生器(图中未示)的一显示数据INDA_1的示意图,而图1B为源极驱动器10输出图1A中显示数据INDA_1的示意图;图2A以及图2B为已知技术中一源极驱动器10用于一第二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其中,图2A为源极驱动器10所接收来自一时序产生器(图中未示)的一显示数据INDA_2的示意图,而图2B为源极驱动器10输出图2A中显示数据INDA_2的示意图。
如图1A所示,源极驱动器10所接收的显示数据INDA_1为一序列式数据且包含有显示数据DATA(A)、DATA(B)、...、DATA(X)、DATA(Y)。如图1B所示,源极驱动器10包含有一移位寄存器100来接收显示数据INDA_1,此外,源极驱动器10还包含有传输信道CH[n]、CH[n+1]、…、CH[m-1]、CH[m],而每一传输信道CH[X]则包含有一缓存器102_X、一电压位阶转换器104_X、一正极性(或负极性)数字模拟转换器106_X以及一运算放大器108_X,而缓存器102_X还分别包含有一第一缓存器单元102_1_X以及一第二缓存器单元102_2_X。再者,图2A所示的显示数据INDA_2将与图1A所示的显示数据INDA_1相同,至于图2B所示的源极驱动器20与图1B所示的源极驱动器10大致相似,仅相邻传输信道的第一缓存器单元102_1_X以及第二缓存器单元102_2_X间的连接方式不同,使显示数据INDA_1、INDA_2经由源极驱动器10、20的传输信道CH[n]、CH[n+1]、…、CH[m-1]、CH[m]所对应输出的两种极性的显示子数据将为不同。
如图1A、图1B所示,当源极驱动器10操作于第一工作模式中,移位寄存器100接收显示数据INDA_1后,将依序直接把显示数据INDA_1中的DATA(A)、DATA(B)、...、DATA(X)、DATA(Y)传输至传输信道CH[n]、CH[n+1]、…、CH[m-1]、CH[m],并依序经过缓存器102_X、电压位阶转换器104_X、正极性(或负极性)数字模拟转换器106_X以及运算放大器108_X的操作,以对应输出包含有两种极性的显示子数据,其中,第一种为正极性的电压电平例如V(A)、V(C)…V(X)且分别对应传输至传输信道CH[n]、CH[n+2]、…、CH[m-1],第二种为负极性的电压电平例如-V(B)、-V(D)…-V(Y)且分别传输至传输信道CH[n+1]、CH[n+3]、…、CH[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78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