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线性摩擦焊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0133.3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1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汪洪峰;汪建利;宋娓娓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B23K20/12 | 分类号: | B23K20/12;B23K20/2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瞿网兰 |
地址: | 24504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线性 摩擦 焊接 装置 | ||
1.一种新型线性摩擦焊接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床身(1),床身(1)上分别装有垂直导轨(2)、水平导轨(9)和导轨(20),其中垂直导轨(2)上安装有装夹工件的第一工件装夹装置(3),水平导轨(9)上放置有滑块机构(4),滑块机构(4)上装有第二工件装夹装置(5),滑块机构内部开有弹道(6),弹道(6)的一端放有子弹(7),子弹(7)的一端与加压器(8)相连;床身(1)的横梁(16)上分别装有第一固定架(10)和第二固定架(11),第一固定架(10)下方装有第一金属伸缩管(12)和与第一金属伸缩管相连并用于对装夹在第一工件装夹装置(3)工件进行回加热的第一电热丝(14),第二固定架(11)下方装有第二金属伸缩管(13)和与第二金属伸缩管(13)并用于对第二工件装夹装置(5)上装夹的工件进行加热的第二电热丝(15);床身(2)的两边各安装有一个导轨(20),两个导轨(20)上各安装有一个冲击固定结构(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线性摩擦焊接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冲击固定机构(17)主要由固定板(17-1)、轨道(17-2)、切边加压器(17-3)、刀杆(17-4)、刀片(17-5)、底座(17-6)组成,固定板(17-1)上装有导轨(17-2),导轨(17-2)一端装有切边加压器(17-3),切边加压器(17-3)一端装有刀杆(17-4),刀杆(17-4)另一端与刀片(17-5)相连,且刀杆(17-4)和刀片(17-5)放置在导轨(17-2)内,固定架(17-1)通过螺栓固定在底座(17-6)上,固定板(17-1)根据工件尺寸制作不同规格以便焊接不同尺寸的工件;工件装夹到第一工件装夹装置(3)和第二工件装夹装置(5)上,固定好位置后,分别通过控制器(18)控制第一固定架(10)和第二固定架(11)移动到横梁(16)的正确位置,此时伸缩出第一金属伸缩管(12)和第二金属伸缩管(13)使第一电热丝(14)和第二电热丝(15)分别到达工件位置并套入到相应的工件上开始加热,当加热温度超过材料熔点2/3以上时停止加热,第一金属伸缩管(12)和第二金属伸缩管(13)收缩使第一电热丝(14)和第二电热丝(15)离开工件,滑块机构(4)沿着水平导轨(9)移动,将两工件靠在一起,然后通过控制器(18)控制第一工件装夹装置(3)沿垂直导轨(2)上下高频率移动,实现两工件线性摩擦,待摩擦到设定时间后停止摩擦,移开滑块机构(4),然后将冲击固定结构(17)移动到设定位置,确定两边的固定板(17-1)合拢,打开加压器(8)将子弹(7)沿弹道(6)打出,子弹(7)将装夹在第二工件装夹装置(5)上的工件迅速打出并在固定夹板(17-1)内与第二工件装夹装置(3)上装夹的工件相撞并粘结在一起,同时打开固定板(17-1)上导轨(17-2)一端的切边加压器(17-3),对刀杆(17-4)加压冲击带动其上刀片(17-5)沿导轨(17-2)向下冲击,切除工件上的飞边;最后移走固定板(17-1),取出焊接好的工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线性摩擦焊接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3)在垂直轨道(2)上的上下移动、滑块机构(4)在水平轨道(9)上的水平移动、加压器(8)的压力控制、第一固定架(10)在横梁(16)上移动、第一金属伸缩管(12)的伸缩及第一电热丝(14)的加热控制、第二固定架(11)在横梁(16)上的移动、第二金属伸缩管(13)的伸缩及第二电热丝(15)的加热控制、冲击固定机构(17)在导轨(20)上移动、冲击固定机构中的切边加压器(17-3)使刀片(17-5)沿导轨(17-2)的移动控制均是通过控制器(18)控制,并且通过电脑(19)在线监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学院,未经黄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013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 下一篇:具有集成电磁干扰屏蔽的集成电路堆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