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超临界流体制备超细微粒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1419.3 | 申请日: | 2013-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1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赵斌;陈超;金彩虹;何丹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0 | 分类号: | B01J2/00;B01D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何文欣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临界 流体 制备 细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超细微粒的装置,同时还涉及一种超临界设备,应用于超临界辅助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所谓超临界态指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当某种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力以上,该物质的气相与液相的性质会趋于类似,最后会达成一个均相(Homogenous),此时的状态称为超临界态,该特殊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F)。 超临界流体类似气体具有可压缩性,而且又兼具有类似液体的流动性,密度一般都介于0.1到1.0g·ml-1之间。由于其具有液体般的溶解能力,故超临界流体可定义为具有可控制溶解能力的沉重气体,或是一种液体、气体无法区分的物质状态。
超临界流体由于液体与气体分界消失,是即使提高压力也不发生液化的非凝聚性气体。超临界流体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并具有两者的优点,如具有与液体相近的溶解能力和传热系数,具有与气体相近的黏度系数和扩散系数。同时它也具有区别于气态和液态的明显特点:
(1) 可以得到处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任一密度;
(2) 在临界点附近,压力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密度的巨大变化。
由于黏度、介电常数、扩散系数和溶解能力都与密度有关,因此可以方便地通过调节压力来控制超临界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在提取、精制、反应等方面,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作代替原有有机溶媒的新型溶媒使用。
1937年Michels等人准确地测量了CO2近临界点的状态。二氧化碳在温度高于临界温度Tc=31.26 ℃,压力高于临界压力Pc=72.9atm的状态下,性质会发生变化,其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因而具有惊人的溶解能力。用它可溶解多种物质,然后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超临界二氧化碳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流体之一,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CO2临界温度为31.26 ℃,临界压力为72.9 atm,临界条件容易达到。
(2) CO2化学性质不活泼,无色无味无毒,安全性好。
(3) 价格便宜,纯度高,容易获得。
与常用的有机溶剂相比,超临界流体特别是超临界 CO2还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溶剂。正是这些优点,使得超临界CO2流体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ion,SFE) 技术是利用超临界条件下的气体作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出某些成分并进行分离的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技术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物、香料工业、微粒制备领域等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超临界流体制备超细微粒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在超临界流体形成的条件下,使溶质充分溶解成饱和溶液,降低压力,导致过饱和,使溶质微粒匀成核,制备出的微粒具有粒径分布窄、结晶度高、表面圆整等优点。同时还能提高药物的化学纯度,降溶剂残留量。由于超临界流体具有巨大的可压缩性,可以通过调节压力、温度,方便地对溶液的过饱和度进行节,以控制粒径尺寸在一定范围内。另外,通过控制不同的实验条件,微粒的晶型纯度也能达到很高水平。
根据应用方向的不同,超临界流体超细微粒制备技术可分为:超临界溶液的快速膨胀微粒制备技术(RESS - Rapid Expansion of Supercritical Solutions)、超临界反溶剂微粒制备技术(SAS - 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包括了GAS气体反溶剂、PCA压缩流体反溶剂沉淀技术、SEDS超临界流体增大溶液分散和ASES气溶胶溶剂萃取系统等技术、气体饱和溶液微粒制备技术(PGSS - Particles from Gas Saturated Solutions)、膨胀液体有机溶液降压微粒制备技术(DELOS - Depressurization of an Expanded Liquid Organic Solution)、流体辅助微囊包装技术(FAME - Fluid-Assisted Micro-Encapsulation)及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超细微粒制备新技术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14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乘员约束系统
- 下一篇:短信稽核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