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溶性淀粉底物特异性提高的环糊精糖基转移酶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2063.5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9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坚;堵国成;刘龙;李江华;韩瑞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10 | 分类号: | C12N9/10;C12N15/70;C12N1/21;C12P19/60;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爱普纳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19 | 代理人: | 何自刚;王玉松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溶性 淀粉 特异性 提高 环糊精 糖基转移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溶性淀粉底物特异性提高的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尤其是一种可溶性淀粉底物特异性提高的短肽融合型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及制备方法,属于遗传工程和酶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L-抗坏血酸(L-AA,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参与很多体内的生理活动,在保持和促进人体健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人体无法自身合成的必需的营养元素。但L-AA极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破坏分子中的共轭体系,发生不可逆裂解反应,特别是在空气、光线、热和金属离子的存在下,反应更迅速,使L-AA的生理活性减弱甚至消失,这使得它在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增强L-AA的稳定性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2-O-α-D-吡喃型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G)是L-AA的糖基衍生物,是将一个糖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于L-AA的C2位上。由于L-AA的C2位上有糖基掩蔽,不易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在水溶液中特别稳定,并且AA-2G没有直接还原性,有效地保护了L-AA的生物活性。所以AA-2G是迄今发现的稳定性和性能最佳的L-AA替代品。
目前,AA-2G主要通过糖基转移酶生物催化生成,其中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是最常用的催化酶。通常以α-环糊精或β-环糊精为糖基供体,将葡萄糖基催化转移到受体L-AA上。然而,若以α-环糊精为糖基供体,成本太高;若以β-环糊精为糖基供体,由于它的溶解度较低,酶促反应效率受到较大限制。因此,选择一种既便宜又易溶的糖基供体(如可溶性淀粉)将会大大减少AA-2G的生产成本,提高其利润。但是,由于目前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对可溶性淀粉的底物特异性(转化率)较低,因此,通过分子改造CGTase技术提高其对可溶性淀粉的底物特异性,将推动与L-AA糖基衍生物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溶性淀粉底物特异性提高的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尤其是一种可溶性淀粉底物特异性提高的短肽融合型环糊精糖基转移酶;所述短肽融合型环糊精糖基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或SEQ ID NO.2所示。
所述可溶性淀粉底物特异性提高的环糊精糖基转移酶,是以Genbank AF047363.1所示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序列为出发序列,在该酶的N-末端分别融合了两种不同的自组双亲短肽,构建了两种短肽融合型环糊精糖基转移酶:SAP1-CGTase和SAP2-CGTase。
所述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来源于软化类芽孢杆菌(Peanibacillus macerans)。
所述SAP1-CGTase是融合了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自主双亲短肽的CGTase,SAP1-CGTase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SAP2-CGTase是融合了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自主双亲短肽的CGTase,SAP2-CGTase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产所述短肽融合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基因工程菌或转基因细胞系也为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产短肽融合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采用化学全合成或PCR方法克隆编码所述短肽融合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
2)将步骤1)获得的短肽融合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连接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得到重组表达载体;
3)将步骤2)获得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得到基因工程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20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