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51867.1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84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16 |
发明(设计)人: | 包中南;王伟;周孙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普康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71 | 分类号: | H01R13/6471;H01R13/64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李静 |
地址: | 21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及其 传输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频信号传输的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背景技术
常用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中,包含有多个信号端子与一接地端子,并且上述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各设置于一片状的绝缘本体。其中,接地端子设置于绝缘本体的部位大致呈完整的片状构造(如:大致与绝缘本体相当的矩形片体),藉以遮蔽这些信号端子埋置于绝缘本体的部位。
然而,现今的通信连接器制造者于研发的过程中,已不自觉地局限在常用的通信连接器构造框架,进而无形中影响通信连接器的进展。
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缺点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点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其在至少符合常用通信连接器效能的前提下,呈现不同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构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包括:多个传输模块,其沿一耦合方向堆叠地排成一列,且每一个传输模块包含:一第一信号片,其具有多个第一信号端子,这些第一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一本体部两端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与一第一接脚;一第二信号片,其具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这些第二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二本体部两端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与一第二接脚;及一接地片,其具有多个接地端子,这些接地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三本体部及分别自该本体部两端延伸的一第三配合部与一第三接脚;其中,于该耦合方向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每一个接地端子的本体部宽度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一本体部宽度的两倍,且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位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这些第二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每一个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宽度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二本体部宽度的两倍,且当每一个第二本体部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二本体部的轮廓位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以及一外壳体,其套设于这些传输模块,该外壳体形成有至少一插接口,这些传输模块的接地片的第三配合部、第一信号片的第一配合部、及第二信号片的第二配合部显露于该至少一插接口。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第二信号端子,且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任一个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所对应且相邻的第二信号端子为一对差分信号端子。
进一步地,在传输模块的接地片中,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在结构和电性上彼此分离且独立。
进一步地,每一个第一信号片包含有一第一绝缘本体,且每一个第一信号片的第一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内;每一个第二信号片包含有一第二绝缘本体,且每一个第二信号片的第二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第二绝缘本体内。
进一步地,每一个接地片包含有一第三绝缘本体,且每一个接地片的第三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第三绝缘本体内。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第二信号端子,且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而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第一本体部对应的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进一步地,每一个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24毫米。
进一步地,通信连接器进一步限定为适用于高频通信的高密度微型SAS连接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普康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通普康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18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