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入槽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53049.5 | 申请日: | 2013-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18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爱庆;张银科;包有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兴大宇科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14 | 分类号: | H01M10/14;H01M10/1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310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入槽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铅酸蓄电池极群入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入槽机。
背景技术
现在铅酸蓄电池的汇流排焊接及极群组入槽基本采用人工烧焊后手工加压入槽,生产成本高、一致性差、工人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能够用机械将极群自动化装入电池盒的入槽机。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自动入槽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可水平滑动的滑架Ⅰ,所述滑架Ⅰ底部设有若干机械手,所述滑架Ⅰ上设有用于带动机械手上下升降的升降机构Ⅰ,所述机架上位于滑架Ⅰ的下方设有极群入槽衔接模具。
作为优选,所述极群入槽衔接模具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限位板Ⅰ,所述架体上位于两个限位板Ⅰ的正下方各设有一个限位板Ⅱ,两个限位板Ⅱ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限位板Ⅱ的长度方向与限位板Ⅰ的长度方向一致,每个限位板Ⅱ各通过一个气缸Ⅲ与架体连接,所述气缸Ⅲ的伸缩方向垂直于限位板Ⅱ的长度方向,所述架体上设有两块挡板,其中一块挡板与架体通过气缸Ⅳ连接,所述气缸Ⅳ46的伸缩方向与限位板Ⅱ的长度方向一致。
作为优选,每个限位板Ⅰ朝向另一限位板Ⅰ的一侧均具有向下折弯的襟片Ⅰ,每个限位板Ⅱ朝向另一限位板Ⅱ的一侧均设有向下折弯的襟片Ⅱ。
作为优选,所述机架上设有与极群入槽衔接模具连接的用于驱动极群入槽衔接模具上下升降的升降机构Ⅱ。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Ⅱ为气缸Ⅴ。
作为优选,所述机械手包括本体、转接于本体上的两个夹臂,两个夹臂之间设有阻止两个夹臂的底端相互靠近的弹簧,所述本体上设有气缸Ⅵ,所述气缸Ⅵ的伸缩端伸入两个夹臂之间的间隙中,两个夹臂之间的间隙自上而下逐渐变小。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Ⅰ为设于滑架Ⅰ上的气缸Ⅰ。
作为优选,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将极群完全压入电池壳内的下压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下压机构包括滑架Ⅱ、设置滑架Ⅱ上的气缸Ⅱ,所述气缸Ⅱ的底端设有压块。
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自动入槽机,通过设置极群入槽衔接模具,采用机械手将极群先装入极群入槽衔接模具,再由极群入槽衔接模具将极群装入电池盒内,装盒位置准确,结构简单,配合连贯,协调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极群入槽衔接模具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极群入槽衔接模具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自动入槽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滑架Ⅰ61,机架1上设有与滑架Ⅰ61连接的用于驱动滑架Ⅰ61在机架上水平滑动的驱动机构,滑架Ⅰ61底部设有6个机械手2,6个机械手2排成一排,滑架Ⅰ61上设有用于带动机械手2上下升降的升降机构Ⅰ,优选升降机构Ⅰ为设于滑架Ⅰ61上的6个气缸Ⅰ3,每个机械手2各通过一个气缸Ⅰ3与滑架Ⅰ61连接,其中第1、3、5个气缸Ⅰ3为可转动气缸,这样第1、3、5个机械手2就可以随气缸一起转动将所夹极群扭转以调整其正负极方向,机架1上位于滑架Ⅰ61的下方设有极群入槽衔接模具4,机架1上设有用于将极群完全压入电池壳内的下压机构,优选下压机构包括滑架Ⅱ62、设置在滑架Ⅱ62上的气缸Ⅱ7,机架1上设有用于驱动滑架Ⅱ62在机架1上滑行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可以是气缸、线性驱动器等,气缸Ⅱ7的底端设有压块71。
如图4和5,极群入槽衔接模具4包括架体41,架体41上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限位板Ⅰ42,架体41上位于两个限位板Ⅰ42的正下方各设有一个限位板Ⅱ43,两个限位板Ⅱ43位于同一平面上,限位板Ⅱ43的长度方向与限位板Ⅰ42的长度方向一致,每个限位板Ⅱ43各与架体41通过一个气缸Ⅲ44连接,气缸Ⅲ44的伸缩方向垂直于限位板Ⅱ43的长度方向,架体41上设有两块挡板45,其中一块挡板45与架体41通过气缸Ⅳ46连接,气缸Ⅳ46的伸缩方向与限位板Ⅱ43的长度方向一致,每个限位板Ⅰ42朝向另一限位板Ⅰ42的一侧均具有向下折弯的襟片Ⅰ421,每个限位板Ⅱ43朝向另一限位板Ⅱ43的一侧均设有向下折弯的襟片Ⅱ431,机架1上设有与极群入槽衔接模具4连接的用于驱动极群入槽衔接模具4上下升降的升降机构Ⅱ,优选升降机构Ⅱ为气缸Ⅴ5,气缸Ⅴ5一端与机架1连接、另一端与极群入槽衔接模具4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兴大宇科机电有限公司,未经长兴大宇科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30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